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学会提问》|必学的底层认知逻辑构建指南

133 2024-03-14

书籍介绍

遇到反对意见有口难言?苦于无法正确认识他人的观点?对于外来信息选择全盘接受?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分辨“事实”?


《学会提问》由尼尔·布朗和斯图尔特·基利合作撰写出版的批判性思维逻辑书籍,至今改版丰富了12版,出版后广受好评。

本期文章带大家来阅读一下这本经典的书籍,用一本书的时间教会你养成批判性思维,学会提出关键问题。

作者

尉雪婷 | 新媒体技术运营

多读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

“豆瓣100部必看电影真的值得看吗?哪些电影是不容错过的?哪些电影又是不看为妙呢?为什么有的电影评论两极分化呢?为什么TA的评价和我的观后感相差甚远呢?”


你是否有遇见过这样的困惑呢?

以知乎、豆瓣等为首的知识性平台通过提供沟通平台有效地聚合了剩余认识,从而精准满足问题待解决者的需求,然而这些观点真的是“事实”吗?或者说这些观点是——他们希望你相信的“事实”。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信息像潮水般泛滥,而有效的知识点却显得相对匮乏,我们需要不断地从海量的信息中分辨出真实的信息,这个过程将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尤其在职场中,我们常常遇见意见发生冲突的场景,很多时候我们明明意识到了对方观点的“不对劲”,却无法有效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于是只能无奈的接受对方的观点,久而久之,自身观点的输出成为了一个障碍。

面对繁杂的观点意见,最有效的防御手段之一就是建立批判性思维,学会提出关键问题,才能坦然面对那些与你意见相左的观点。

通往合理结论的道路往往从问题开始,并且一路都有问题相伴。

《学会提问》是一本逻辑思维类书籍,由尼尔·布朗和斯图尔特·基利合作撰写并多次改版,出版后广受欢迎。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教给读者如何“寻找关键问题的答案”,换句话说,它是一本实用的“避坑指南”,帮助人们避免掉入他人话语中的陷阱

本篇文章作为一篇导读,帮你详细总结了书中所提到的关键知识点,你可以结合本篇文章多加练习提问的技巧,将批判性思维内化为对别人所述或所著的一种训练有素的反应

01

概述

一句话总结《学会提问》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当他人陈述了一个观点时,你要如何判断对方观点是否正确。


书中强调我们需要形成一种批判性思维, 其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2. 恰如其分地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3. 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我们的目标是让学习过程变得越简单越好。但是批判性思维的习惯首先得依赖于大量的练习。学会批判性思考问题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对一个思想或观点说不 ,知道为什么他的回答恰如其分,这样做让他觉得无比满足。

批判性思考的人拥有的主要价值观:

自主性、好奇心、谦恭有礼、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

书中讲述了一套完整的思考推理逻辑,方便我们在遇到不同观点时能够循序渐进的推理其合理性。

本篇文章根据该逻辑结构,归纳了几个思考的重点,帮助各位读者更快地掌握此方法。

02

明确论证结构

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一本书,倾听一次讲话时,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论题和结论。只有找准对方的观点,才能思考其准确性。

在明确了对方的论题和结论后就是最重要的寻找其论据点,也就是理由。所谓理由就是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需要强调的是论据往往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也是我们在面对他人观点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

借助书中的一句话:

请记住结论本身并不是证据,它是一个由证据或其他看法支撑起来的看法。

03

论据的效力如何

我们接触到的几乎所有观点都是以肯定的形式出现,包含了对于某些事物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看法。这些观点的持有者希望我们视其为必然的“事实”并接受。这些观点可以是结论、论据或假设。我们将其统称为事实断言”

对于事实断言你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相信它?”

接下来要问的问题是:“这个断言需不需要证据来加以证实?”

打个比方,我们在生活中一定遇见过的一些断言:

“味精没有鸡精健康”

“从政的人员中大部分是男性”

“打游戏会影响学生的成绩”

当你遇到这类断言时,你应该思考的是:这个断言是否需要证据来证明?如果断言需要证据支持,但却未提供任何证据,那么这种断言就被称为“孤立论断”。这意味着该断言未通过任何方式进行证实。

例如“从政的人员中大部分是男性”这个断言在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里都是正确的,然而事实上根据《东方早报》的报道“在上海2000年以后招录的公务员中,女性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0年占到50%,在2010年就占到67%。”可以看出,要证实一个断言的正确性是需要足够的证据支撑的。

我们在面对持论者的观点时应当怀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而不是理所当然的认同其所有的论据。

值得重点提出的是,我们在阅读一个论题时需要适当对于专家、学者乃至“公知”进行祛魅。专家学者并非是完全正确的,他们在自身的研究、表达中同样会出现证实性偏差、认知偏见等问题,需要读者理智思考其观点的正确性。

04

推理中是否有谬误

在我们核实了证据的合理性后,接下来就要检查一下推理结构。“推理”并不是一个浅显的过程,很可能持论者并未将其清楚地表现在他的文章或者发言中,而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推断所得。

我们需要通过推理来评估“持论者”的推理是否基于错误或可疑的假设,或者是否通过逻辑错误或其他形式的欺骗性推理来误导你。本部分内容的重点是找出假设,并评估其质量,找出那些在推理过程中被称为“谬误”的“诡计花招”。

几种常见的“谬误”:

  1. 有些推理需要建立在错误的或者让人难以接受的假设上,这就使得推理和结论之间显得毫不相干,甚至矛盾。

  2. 故意把和结论无关的信息扯在一起,以此转移我们的注意力;

  3. 有些看似在为结论找证据的推理,其实证据的有效性取决于结论本身已经成立。

这些错误都是通过扰乱我们的视线或者欺骗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无法看清真相。

我们用书中的一个典型来举个例子:

是时候让大麻成为人们用来缓解慢性疼痛的一种选择了。当社会对一种毒品的药用价值达成共识时,我们就该同意使用这种毒品。现在显然社会上已经达成了同意使用大麻的共识。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有73%的人认为应该允许使用药用大麻。此外,加州艾滋病受害者治疗协会也支持使抽大麻成为艾滋病病人的一种治疗。

这段话中巧妙地化用了“共识”这个概念,认为只要是公众达成共识的想法即可定义为正确的。但是这存在显而易见的问题,公众往往并没有充分调研过一个问题,他们对于某一问题的判断并不一定合理。这就是典型的诉诸公众谬误

“谬误”在推理中广泛存在,且组合方式多样,许多“谬误”因经常出现而有了正式的名称。你可以在无数书籍或网站上找到包含这类“谬误”的长列表。幸运的是,我们无需记住所有这些“谬误”及其名称也能识别它们,只要能提出恰当的问题,就能发现推理中的“谬误”。

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并不需要掌握谬误的名称。可以不知道稻草人谬误、光环效应、诉诸公众等等,真正需要掌握的是质疑的态度。只要我们能够理清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我们所拥有的资源来判断论证是否站得住脚,就足够了。或许记住这些谬误名称可能会使我们在某些情况下看起来更有说服力或更具权威性,但如果我们的目标只是帮助自己进行正确判断,就不用多此一举了。

05

说在最后

《学会提问》这本经典之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析,更以其细致入微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书中的每一部分都附有极具启发性的练习题,犹如前文所述,“批判性思维是对别人所述或所著的一种训练有素的反应”。通过大量的练习,我们可以逐渐培养自己的洞察力,更加精准地分辨各类论题,从论点到论据的合理性,从而形成一套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意识

此外,本书在论点、论据以及论证三个部分中讲解了,作为”持论者”一方,我们要如何更好地提高自己的逻辑和表达,避免成为被评价的“错误对象”。

学会提问,更学会批判性思考,我们不仅可以明智地评估别人提出的观点,更可以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时,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做出更加稳健、合理的决策。

最后,借用作者在书中表达的愿望:

“在发现一个问题的最佳答案后,请依据这个答案采取行动”

将你所学到的知识用到日常的生活里,动起来!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5MzUyOTgwMQ==&mid=2247525810&idx=1&sn=f5d5553fdbf67a4995ea996d8a15dc42&chksm=c02f5e14f758d702480613dd17666debe6ab1e16903ba03cbf4ceb44ae30934bb97ef2714a7c#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