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帕特里夏·桑顿教授谈中国的“躺平”

182 2024-07-11

我们非常重视原创文章,为尊重知识产权并避免潜在的版权问题,我们在此提供文章的摘要供您初步了解。如果您想要查阅更为详尽的内容,访问作者的公众号页面获取完整文章。

查看原文:帕特里夏·桑顿教授谈中国的“躺平”
文章来源:
山猫掘金
扫码关注公众号
文章摘要

帕特里夏·桑顿职业概述

帕特里夏·桑顿是牛津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同时也是中国中心和默顿学院的成员。她在英国中国研究协会理事会和亚洲研究协会东亚和内亚理事会担任要职,并曾在《中国季刊》担任编辑工作。在牛津大学,她曾担任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和PPE委员会主席,监督管理PPE学位课程。

“躺平”现象的社会背景

“躺平”运动是中国过度工作文化的一种反抗,源于对“996”工作制的不满。这一现象表明中国工人阶级面临的压力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工资增长或生活水平提高,导致人们开始降低期望及生活需求,追求简单生活。

“躺平”现象的发展与影响因素

“躺平”运动与独生子女政策的后果、社会福利缺乏、经济增长放缓有关。中国生产力的全要素未能跟上改革初期步伐,与教育机会、企业创新能力和中小企业生产力有关。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角色也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发生了变化。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年轻人面对赡养老一辈的压力和不确定的未来。

“躺平”运动的参与者

“躺平”运动最初在城市高科技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中兴起,但由一位辍学的年轻人罗华忠首次发起。他通过社交媒体倡导最小限度的责任和工作,以维护个人幸福,这引起了其他年轻人的共鸣。

政府对“躺平”运动的反应

中国政府对“躺平”运动做出了反应。官方媒体使用“躺平”术语表达关注,并在社交媒体上审查相关讨论。尽管如此,年轻人开始倡导更极端的“任其腐烂”态度,彻底放弃激烈的社会竞争。

“躺平”现象对中国劳动文化的影响

“躺平”现象可能标志着中国政治和劳动体系内部激励结构的转变,与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和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有关。政府试图通过道德劝诫代替经济激励,表明可能正处于合法化战略的转变点。

想要了解更多内容?

查看原文:帕特里夏·桑顿教授谈中国的“躺平”
文章来源:
山猫掘金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