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疫情一年总结:你在疫情的样子,就是你未来的样子

229 2023-08-17


01

引言

时间总是快得让人猝不及防,不知不觉间,从疫情开始到现在已经一年了。这一年中无论是整个世界还是我们国家;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每个个体,或多或少都发生了一些奇前所未有的改变,当然,也包括我在内。

20201月,很清楚记得在上海参加完茹炳盛老师基于人工智能的测试专题培训后不久,就和公司HR协商好年后离职的事情。当时想着难得可以有一段悠闲的时光,在春节期间可以好好陪家人放松,等过完年再找工作。没想到120号之后情况变得严峻,接着整个国家好像按下了暂停键,大家只能呆在家里度过了一个索然无味的春节。

过完年回公司拿到了离职证明,成为了一名“下岗职工”。当时觉得情况也许并不那么糟糕,因为即使十多年前的非典我们也挺过来了,不如趁这段时间可以一边写书一边歇息,然而始料不及的是这一歇竟是半年。

疫情之下使得原本“金三银四”的招聘旺季也荡然不存,绝大部分的企业要么停摆要么勒紧裤腰带准备过冬,谁也不知道这个疫情到底什么时候结束。3月份有朋友推荐了某外资银行global的敏捷教练职位,当时分别和英国人、印度人全程用英语面试PK了两轮之后,以为基本定了,没想到英国开始疫情严重,最后整个招聘冻结

坦白说,这是职业生涯近20年来第一次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闲赋状态。这种状态下很容易让人一开始无所事事而后变得焦虑不安,但是让自己想不到的是自始至终自己都能处于一种淡定充实的状态,并没有过多的焦虑和迷茫。回想起来,我觉得可能得益于自己自律的习惯以及在这段时间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的劲头。我一直信奉一条真理:学习是对抗焦虑的最好方式。

虽然这段时间没有工作,但是反过来想,这段时间正好可以利用起来去实现自己一直想做但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如果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很多危机有可能就会从“危”变成“机”。因此,写书是我面临的最迫切要完成的事情。


02

写书

说起写书的初衷,还有一个背景。十多年前为了不让自己每年年底自我总结的时候觉得虚度光阴,从2006年开始,每年都会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十多年并且得到了不小的收获:06年考了软件设计师;07年考了驾照;08年考了英语托业拿了英语口语最高级别;09年考了PMP12年考了MBA15年拿了优秀MBA毕业论文此外还拿了CSM认证;18年拿了DevOps Professional认证和敏捷SAFe认证;19年拿了LeSS认证和DevOps Foundation认证;20年拿了DevOps Master认证

写书是在15年我拿了优秀毕业论文之后萌生的想法,在此之前一直认为自己写作水平欠佳,难登大雅之堂。直到后来看到自己花了7个月时间打磨的毕业论文获奖后为自己的“贼胆”增添了几分不自量力的“自信”,也想学着别人写书。16年开始就和好友陈能技酝酿写DevOps相关的书,奈何后来工作繁忙,只把目录定出来之后就停滞不前。一年后再回首,发现市面上已经一堆DevOps相关的著作,当然也包括能技老师在“抛弃”我之后出的一本DevOps作品。

因为一直觉得写书必须要有前瞻性和行业价值,于是又花了两年时间思考和寻找写作的方向,直到后来确定了敏捷测试这个领域并为此做了两年的知识和资料的储备。最终,写一本关于敏捷测试的书成为了我在2018年立下的目标。

疫情开始前,自己花了半年时间写了大概四五万字,感觉势单力薄,而且边工作边写作实在太难了。但是这场突然而至的疫情反而变成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让我安心写作。于是这半年我和顾宇老师一起又写了大概二十万字,把这本书的初稿完成。仍记得当时每天上午就跟上班时间点一样准时到肯德基报道,然后在一堆大爷大妈中间找个位置打开电脑潜心码字的情景。回顾2020这一年,我觉得毫无疑问这是最重要的收获了。


03

输入

对于自己来说,除了写书外,提升自己是永恒的主题。不知从何时开始自己常有一种焦虑,总觉得一段时间没有学到新知识,就会被世界抛弃,于是不断输入成为了一种习惯,而疫情期间就变成了一段难得的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看书

关于看书,我个人的习惯是不乱看书。一方面自己工作比较忙,所以没有太多时间看书;另一方面也觉得现在市面上的书汗牛充栋、良莠不齐。如果花时间看一本没有营养的书,那无疑是浪费生命。因此,读好书、读精书是我自己对于看书的一个经验。所谓读好书就是读业界口碑比较好或者大牛们推荐的书,前人看过并且推荐的一般不会太差;所谓读精书就是好书需要精读,需要思考和消化,而不是囫囵吞枣、蜻蜓点水。甚至有时候一本书需要重复读,因为每次读都能读出不一样的体会,比如《谷歌软件测试之道》这本书我基本看了2-3遍。我不是很相信那种一两天看完一本技术书的说法,除非是吸收能力超强的牛人,否则一两天时间看一本书基本上只是了解到一点皮毛。

另外一个习惯就是读一本好书时,我会相应的也把这本书的思维导图画出来,把重点内容作为笔记写到思维导图里面。原因在于一方面在画思维导图的时候需要你把书从厚读到薄,而且能对这本书的知识体系进行很好的总结和梳理,这样书本上的知识就变成你自己的了;另一方面以后当需要查找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很方便的查看思维导图即可,不需要再去翻箱倒柜的找书了。

疫情期间精读了两三本书,包括《敏捷Scrum精髓》和《敏捷教练:如何打造优秀的敏捷团队》等,我都画了相应的思维导图。

以此同时还根据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和体会用一页PPT把知识归纳浓缩和呈现出来;最后还会写读后感,比如《Scrum精髓:敏捷转型指南》读后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分享到公众号中,这无疑又是一次对知识的反复翻炒,让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学英语

我觉得英语特别是口语一直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如果在外企,英语不好则很难有很好的晋升空间。关注过外企的高层,哪个不是英语琅琅上口,和老外谈笑风生。但是语言这东西如果没有一个固定的环境是很难学习的。十多年前为了练口语,我曾经一星期连续五个晚上赶场参加各个地方的外语角。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年外语角基本销声匿迹了,这是一件颇为遗憾的事情,毕竟外语角是免费的,比花几万块去参加华尔街之类的培训要便宜太多了。

为了保持自己在英语方面的语感和熟悉度,疫情期间购买了某个在线英语11的培训课程,每周可以练习1-2次,确保随时需要说英语的时候能说得出来而不至于结巴。虽然老师是菲律宾的,但是对于我这种菜鸟来说足够了。因为自己需要的只是一个练习的环境,毕竟Practice make perfect!

考证

对我来说,考证其实就是逼着自己认真学习的一种手段。到目前为止已经拿过很多证书,但是除了CSM有过公司报销之外,其他所有的证书都是自己自掏腰包学习的。不是说自己不差钱,而是觉得不管有没有报销,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投资;另一方面,花的是自己的钱,如果不认真学习就会觉得心疼,所以逼自己每次参加培训都是全身心努力去学习,而不只是打个酱油混个证书。

DevOps Master的认证是我在疫情后期拿到的,从而集齐了DevOps MasterDevOps ProfessionalDevOps Foundation的一条龙证书。分数考了80分,觉得不是很满意,因为当时做完感觉应该有90分以上,但是培训机构说这个分数已经很不错,是他们这么多期最高的分数之一了。我觉得这是正常结果,因为疫情没上班,考试前几乎投入全天时间复习了一个月,《持续交付》这本书看了两遍,而且还把思维导图画了出来;《DevOps白皮书》看了三遍以上,《Effective DevOps》看了一遍。另外上课时积极参与,跟着许峰老师的节奏多记笔记多思考,不打酱油,我觉得这个分数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同样,不是考完试就game over了,如果考完试不再复盘总结,那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交还给老师。所以我还强迫自己做了知识的总结和梳理,比如根据《持续交付》的实践画了一页持续集成、持续交付、持续部署与DevOps区别的示意图;还写了一篇关于如何学习和备考DevOps Master的公众号文章《我的DevOps Master认证学习之路》,最后还被EXIN考试机构的官方公众号也转发了。


至于为什么会报那么多认证?不是因为自己钱多,而是因为我报名学习的目标有两个:一是看需求;二是看讲师。比如我要写敏捷测试这本书,那我除了需要了解Scrum这种团队级玩法之外,还需要了解规模化敏捷下测试该怎么做,因此我学习了SAFeLeSS,后来我还写过一篇文章《规模化敏捷SAFe和LeSS的同与不同》专门讨论SAFeLeSS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这就是由需求触发;而由讲师触发的例子就是我报DevOps Professional,因为当时可以一步到位直接报DevOps Master这种最高级别的认证。但是我还是选择DOP,并且自掏腰包去北京参加培训,一方面是那本《DevOps指南》的教材实在太经典了,我想好好学习(后来写过一篇《《DevOps实践指南》读后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讲师是人称乐神的张乐老师。培训时张乐老师贯穿了很多书本之外的知识和他个人的总结,使自己收获颇丰。而且我们那一届同学也成为了中国除讲师外的第一批DOP证书的持有者。

04

输出

疫情期间,其实每天感觉并没有比上班轻松,从早到晚忙忙碌碌,有时甚至觉得比上班还忙。忙什么呢?忙写文章、忙制作网上系列培训课程、忙参加各种在线的讲座等各种属于输出的活动。但是自己做这些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别的,而是想通过输出倒逼输入。是否能真正驾驭知识的衡量标准是你能否很好的传授给别人。如果做不到这点,说明还没有真正的掌握到知识。

公众号文章

公众号文章是我通过输出倒逼输入的一种方式。每当我发现自己的某个知识盲点时,就会马上去网上找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和研究,并且也会把它形成文章;当经过学习后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也会马上付诸于文,生怕久了一些好的知识点会被遗忘。因此,整个疫情期间,我一共或原创或翻译发表了近40篇技术性文章,题材比较广泛,包括了敏捷、BDD/ATDD/TDD、代码覆盖率、大数据测试、人工智能测试、自动化测试、敏捷测试、项目管理等,粉丝也从疫情前的200多涨到了1836。


在线培训课程

三月份的时候,好兄弟王立杰老师和姚冬老师正在开始做IDCF训练营,立杰老师找到了我希望一起合作做一个敏捷相关的系列培训课程,正好敏捷测试这个话题我也储备了两三年,所以一拍即合,录制了六个专题的关于敏捷测试的在线培训课程,一共将近450分钟的视频。这次的录制过程让我感觉比上班还累,既要准备内容,又要马上录成视频,还是有一定的压力。但是这次视频录制也让自己有机会更完整的把整个敏捷测试的体系进行了打磨。


参加在线讲座

疫情期间,由于大家都只能在家里办公,所以线上的各种讲座和培训一段时间百花齐放,方兴未艾。我也有幸受邀参加了近十场的各种分享和讲座交流活动。通过和网友的不断交流,收集各种反馈,也帮助自己认识行业目前的现状以及大家的关注点。为此还写了一篇文章《陈晓鹏| 关于测试人员对敏捷测试的问与答》回答了网友关注的20多个敏捷测试相关的问题。

05

写在最后

这段长达半年多的时间虽然漫长,但个人觉得还是有了很多的收获。之前网上流传一句话让我记忆非常深刻:“你在疫情中的样子,就是你未来的样子”。确实,面对疫情,有些人可能会整天吃吃喝喝追追剧、无所事事的度过;而有些人会抓紧时间不断夯实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虽然我不知道整天这样忙碌对未来真的有没有什么帮助,但是我总相信,一个人只要找对目标,并且一直前进,哪怕可以很慢,总有一天会到达自己梦中想去的地方。

关于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Nzc4ODgxMg==&mid=2247484309&idx=1&sn=675ab7c0d6ce760c5033e1d2cb3aef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