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自动化测试技术笔记(二):准备工作的切入点

241 2023-08-25
上篇整理的技术笔记,聊了自动化测试的前期调研工作如何开展,最后一部分也提到了工作的优先级区分。
这篇文章,接上篇文章的内容,来聊聊自动化测试前期的准备工作,需要考虑哪些方面。

测试环境选择和搭建

自动化测试运行环境,不外乎测试环境(SIT)、验收环境(UAT)、灰度环境(PRE)和生产环境(PROD)。在不同的环境运行的目的、效果、优势和不足也各不相同,下面是不同环境的区分对比结果。
环境名称
优势
不足
测试环境(SIT)
节省环境资源,代码版本比较新,可及时验证,复用性强
服务不稳定,测试数据容易混淆,测试结果准确性不高,需要人工二次校验
验收环境(UAT)
服务相对稳定,环境复用性强,代码版本相对较新
测试数据容易混淆
灰度环境(PRE)
环境稳定,服务齐全,可以更好的进行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测试
测试数据容易混淆,需要单独的维护和管理测试数据
生产环境(PROD)
环境稳定,服务齐全,主要用来做线上主流程巡检,防资损
需要单独维护测试数据和账号,且需要配置白名单过滤,防止污染生产数据
不同环境对自动化测试开展的便利性和制约性不同,建议根据自动化测试的成熟度、要解决的问题来选择不同的环境。
当然,如果选择搭建单独的自动化测试环境,就要考虑环境资源申请、域名、代码仓库权限、维护成本等因素。
还有个很容易忽视的点就是服务器操作系统类型和版本,举个我当时遇到的例子:
要做web的UI自动化测试,工具选择了selenium,我们常用的浏览器是chrome,用户使用环境是windows,自动化测试要求快速无感执行,就需要考虑Linux环境下基于chrome浏览器的case执行(chromium),还要考虑Linux操作系统对chrome的适配问题(centos和uhuntu,以及centos的版本选择6.5还是7.2),甚至还要考虑浏览器驱动的适配问题。

测试框架选型和设计

近几年成熟稳定的开源自动化测试工具和框架可选择的比较多了,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测试框架的选型和设计同样是很重要的事情。在选择测试框架或者工具时,一般需要考虑如下几方面:
  1. 自动化测试类型:UI/API/UNIT,UI自动化要考虑web和移动端的区别,单元测试要考虑被测系统的开发语言;
  2. 框架自身的生态:框架支持的编程语言、社区活跃度、文档是否齐全、业内落地案例、测试同学自身的技术栈;
  3. 框架的学习成本:不能只考虑选择个人熟悉的,还要考虑后续的多人协同,团队其他同学的学习上手难度;
  4. 框架的维护成本:后期case多了或业务场景变更后,case的维护成本以及框架本身是否提供了更好的封装模块;

测试脚本和数据管理

测试脚本和测试数据管理,需要结合自动化测试的执行环境一起来看。
一般来说,测试脚本为了便于统一管理和多人协作维护,现在都是采用Git+gitlab的方式,做好版本管理和分支规范即可。
而测试数据的管理,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可选的方式也不同。下面是常见的几种测试数据管理方式对比:
测试数据管理方式
优势
不足
Excel参数文件形式
数据维护方便,简单快捷
不利于多人协作,数据量大了之后数据维护更新成本高
配置文件形式
适合热点数据/通用信息管理,如账号密码等
无法适用于复杂场景和大规模的数据管理
数据库统一管理
便于数据隔离,统一管理
一般是配合单独的自动化环境一起维护

测试范围和校验粒度

标题所述的两点,其实是同一种问题。
测试范围的筛选,需要结合投入的资源,项目紧急程度来综合评估,一般测试范围的覆盖优先级,可以遵循这个顺序:核心业务——高频业务——问题较多的业务。
覆盖率的考量,可以遵循这个顺序:核心场景——核心业务流程——异常场景,如此覆盖后,再考虑逆向流程。
测试用例的粒度,可以参照功能测试用例的区分,从 P0 &冒烟case到 P1 再到 P2,以此类推。
当然,如果遇到比较复杂和亢长的流程,可以考虑拆分为多个测试用例,在同一个任务里按上下游关系去执行。粒度的设定和拆分,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划分。刚开始落地时,可以由粗到细,先实现再考虑不断优化。

持续集成和测试报告

自动化测试,如果无法做到持续集成快速验证,那就不能称之为自动化。
要做到将自动化测试,我个人认为有如下几个标识来判断:
  1. 执行的频次和效率:比如1天可以执行100个功能case,那自动化最起码要在10分钟甚至1分钟内完成;
  2. 执行结果自动校验:功能测试可以人工来判断测试是否通过,自动化测试的通过率&成功率需要达到一定的成功率(比如90%以上),且失败的case可以重试验证,或者失败的结果和日志及时通知给相关人员;
  3. 无人值守自动运行:这点其实很多方法可以实现,比如定时任务,条件触发。当然做到这点还算不上自动化,必须考虑到如果出现重大问题还需要及时的发现和告警通知;
  4. 是否融入交付流水线:交付流水线即我们今天常说的CICD或者devops流水线,常见的场景有服务打包编译后的自动化单元测试,服务自动发布后的接口自动化和UI自动化测试,以及服务上线前和上线后的自动化冒烟和回归测试,甚至还可以加入线上的日常自动化巡检。

外部调用和多人协作

以电商业务为例,支付需要调用三方,短信通知需要调用短信服务商,发货物流需要调用三方,但实际工作中三方提供的环境往往不满足我们的测试需要,这个时候就需要一定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常见的手段如下:
  1. 挡板&mock(最常用的手段);
  2. 流量染色+影子库(实现成本较大,技术复杂性较高);
  3. 和三方协商一致后配置专门的白名单或者渠道(很难协商);
至于多人协作问题,其实涉及很多方面,比如:
  1. 测试数据专人统一维护,还是按需维护,提供专门的工具或者流程规范约束;
  2. 测试用例和测试脚本的维护,各管各的还是提供统一的规范demo,专人检查或者定时review;
  3. 测试范围的边界如何界定,重合部分如何区分职责;
以上就是自动化测试落地前的准备工作,内容来源于我之前做自动化测试工作时的一些笔记内容,稍加提炼和修改。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2NDAwMjM1NQ==&mid=2247486448&idx=1&sn=80b7b1411a22044342f86022eb1a21c2&chksm=ce7143acf906cabaeed5e5d86cee4c446f1b30b7401d68c1c2a42ab4974b919aaed67a91538f#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