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产品增长瓶颈与职场中年危机,提前预祝1024节快乐

245 2023-08-19

最近愈发感到,如题这两件事儿是一样的。

开始的时候,因为个体很小很弱,所以只要天资不差、只要努力,就可以迅速变大变强,然后……在各种地方开始碰壁。这个壁,可能是天然的存在,也可能是其他长大了的个体和你发生了冲突。碰撞几次以后,有的过去了,有的没过去,我们会逐渐确定自己的边界,逐步表现为增长乏力,就像产品的S型曲线进入了平台期。

破局之法,我倒是奇怪的从《创新者的窘境》系列和《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里看到了类似的思路。

那就是,摆脱对个体长生不老的追求,把视野提升到促成群体的生生不息,我们要承认自然规律,即个体终有一死,这是生命周期的规律。

用一个词表达,就是把成长感变成繁衍感。把自己奉献出去,让更大的自己成为脱离个体、脱离肉身的存在,从而持续发展。

对产品来说,即不要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死守着那一亩三分地(我知道这对于基层员工来说可能很被动)。如果判断是真瓶颈,而不是执行问题,那就去繁衍吧,具体可以表现为做一个大版本的迭代,服务用户的更多需求、服务更多类型的用户,从而拉出第二根S型曲线,把第一条S曲线的衰退化为无形。表面上看,产品可能是新的,也可能还是叫那个名字,只是版本号从1.0变成了2.0,但其实它也可以看成是一个新产品,是一个“二代”,就像忒修斯之船的木板被一块块的换掉,产品服务的用户在变化、在成长,满足的需求也在演化、在增加……从某个角度看,老产品已经死掉了,但它贡献出了很多营养,比如收入、比如用户的信任、比如打过仗的团队。这样,一个又一个产品的积累,最终会让组织通过持续更新的产品矩阵实现基业长青。

对中年人来说,提到繁衍感就会想到孩子。以下一段引用自《了不起的我》

繁衍感的本质是把自己奉献出去,让自己成为孩子的一部分。可是有些父母正相反,他们把孩子拉进来加强自我,让孩子成为自我的一部分。这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爱。前一种爱是奉献式的,而后一种爱是占有式的。前一种爱是从孩子的需要出发,承认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并真正关心他们。而后一种爱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关心的仍然是关系中的自我。只有前一种奉献式的爱,才会发展出繁衍感。否则,我们会在和子女的纠缠中陷入某种停滞。

这个描述让我想到了投资,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的区别也有类似的差异。战投是想让被投方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想控制,而财投是让自己(的资源)成为被投方的一部分,希望被投方发展得更好,从而自己也能获得回报。


嗯,我们对孩子,更应该做财务投资而不是战略投资。


除了孩子,对中年人来说,还有哪些事会给我们带来繁衍感?本质上来说,就是那些在你的肉身消失之后,还会存于世,持续影响的东西。


所以,上面提到的投资可以算,那是用钱在投票,让世界更接近你想象中的未来;成为管理者、领导者可以算,通过成就下属、同僚、合作伙伴来成事;做产品可以算,那是你为人处世之态度的延续,可以持续和用户交流;写作也可以算,那是个人所思所想的对人类智慧大厦的贡献,哪怕只是一块砖,一铲子水泥,一粒细沙。


就这样,我们对世界的影响从直接变成了间接,从“立等可取变成了“延迟满足”,从“非黑即白变成了“影响概率”、从“肉眼可见”变成了“若有若无”……个人的成长、产品的发展、社会的演化,也不就是这样么?


好了,你对“繁衍感”还有什么想说的?


__________
苏杰(iamsujie),前阿里产品经理,写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三本书,现在做创业者服务,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也是产品创新独立顾问。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E3MDQ3Mw==&mid=2650406746&idx=1&sn=fd25e32c019a20c1b80d0b3b91ac247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