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与随机性共舞:从历史和人文精神中领悟最浪漫的人生价值观

195 2023-08-23

01

前言

今年春节期间迷上了“三国”。起初是刷抖音时候看到了老郭的新书《郭德纲讲三国》,作为一个“钢丝儿”,以及之前读过老郭的著作,还有当时驰名在外的六千字微博小作文,对老郭的智慧和文笔就十分拜服。立马下单,刚一收到,就借着小区门口台阶上的灯看了起来。果不其然,诙谐幽默,朗朗上口,不时引人深思,不时又捧腹大笑。这本书语言简洁明快,语言诙谐幽默,老少咸宜,让原本印象中略显枯燥的大部头有了故事性,让普通人有了更好的吸收空间。

图:借灯看书

一天就看完了几百页的书,感觉意犹未尽(估计老郭也在加班加点写后面几本)。于是打开电视,开始早10晚12的节奏刷86版的《三国演义》。面如重枣的美髯公关二爷,豹头环眼的张飞,风姿飒爽的赵云,风华绝代的诸葛亮,还有雄才伟略的曹操,还有一个个靠个人特点刷屏的“配角”。这些尘封在历史舞台的人物,就这样在眼前鲜活了起来。看着漫天飞舞的智计,一起品悟人生的百般滋味。很惊奇的是,曾经也看过电视剧,也读过原著,但只了解到很表面的一层,这是好人,这是坏人,这是英雄,这样是叛徒。可能曾经的思维只能吸收这样标签化的认知,对人生和情绪没有太多共情的能力。时过境迁,当自己也经历人生的悲喜,有过情绪的起伏和波澜,再回首这些经典,就会不自觉地去思考人,更立体,也更加鲜活。他的性格特点,他的追求和立场,他的短板和喜怒哀乐,透过这些纷繁复杂的场景,似乎也看到了自己关于时间的另一种投射。

02

阅读

一旦有了对“人”的感知能力,一下子就似乎打开了新的世界,拥有了第三只眼睛,开始“看到”更多不同层级的信息,顺其自然的,也就对人生和工作有了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就像最近也听到的几本关于人文历史的书那样,听孔子、墨子、欧阳修、苏轼,从曾经的背诵全文,去潜心钻研古文的意思,再到了解他们的人生境遇、追求和理想,还有为了实现理想而付出的那些心血,不自觉地从心中升腾起一股“沸腾之气”,燃烧了血液,模糊了眼睛。就像《欧阳修传》作者为什么编写这本书所写的一样:

欧阳修是本性悲观的乐观主义者。三任妻子死了两位,八个儿子夭折了四个,三个女儿全部夭折,自己一生,多灾多病,每次背着人偷偷哭,哭完之后又对人笑。他一生的绝大多数时光,都被贫穷折磨得够呛。在京城租房子住,可他依然极端地热爱生活,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他爱收藏,爱喝酒,爱品茶,爱吃鳜鱼大闸蟹,爱看菊花牡丹花。

我希望,我写的欧阳修能够活过来,笑容可掬地走进你的生活,让你在半天的阅读时光中,有一种对话千年圣贤的快乐。

通过阅读,对话千年圣贤,聊的是人生百态,聊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如何找到生命的意义,不辜负生命的智慧。更是跟自己的对话,聊的是怎么样才能更好的热爱生活,珍惜当下的时光。

所以,珍惜阅读,爱上阅读,用心去感受每一次的阅读,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延长生命的宽度,增加岁月的厚度。

03

困惑

年轻人对生命有一种掌控感。年富力强,目标清晰,就像马力全开的汽车,一路飞奔就能到达终点,哪怕风尘仆仆、旅途劳顿。随着年纪增长,很多事情开始不再像过去那样“轻松”:目的地在哪,要花什么样的成本和代价?都有什么路线,哪条最便捷、最安全?如果这辆汽车上还载着家人,那么就会更加小心谨慎,甚至如履薄冰。这是人生成长的必然阶段,也是个人成长的必然规律。从“强说愁”,到真的“愁”,这中间的鸿沟,是翻天覆地的内心变化。

如果不能掌控,那么便开始自暴自弃、随波逐流呢?这也是不建议、不可取的做法。想象一下,倘若一辆车没有目标,不管路径,一味横冲直撞,必然会造成破坏和糟糕的后果,而这些后果,不是自己买单,就是自己的亲人和家庭去承担。这种损失带来的感受,并非“个人得失”那样洒脱,更多的带有精神层面的禁锢和压制,负罪感、愧疚感如果太过,势必要颠覆全部的人生储备,现实社会中的案例已经足够多了。

那么,人生到底应该如何过呢?这方面的困惑,席卷了几乎每一个在内卷时代下拼搏或者躺平的打工人。我们以主流社会的人为探讨样本,把人生如何度过作为命题,是可以从千年圣贤那里得到确切的答案的。只不过这些答案,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摸索和发现,需要我们通过实践去感知,需要我们通过经历去体验。

04

随机性

想搞清楚这个答案,我们需要明白人生的本质。作为一个有机生命,我们通过新陈代谢保障生命的体征,通过建立家庭(一个人也是一个家庭)保障生命发展,通过学习和劳动满足情绪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客观生存的环境。但在生命成长和发展中,我们面临的最大的环境特征,就是随机性,或者叫不确定性,而我们虽然做了很多事情去预测未来,尽最大可能降低不确定性,但依然无法改变这样的客观事实。这种随机性贯穿着整个生命周期,小到一个决定,一个天气,一个心情,大到一种习惯,一个经历,一个命运。透过故纸堆,这种感觉更加强烈,短短几页纸,甚至几行字,就足以描述跌宕起伏的一生:前一页还在春风得意,后一页就落入尘埃。

在这种偶然性和必然性探讨的哲学领域内,我们提出的任何问题都不能非黑即白的解答,都应该赋予更多的层次和主观能动性。通过更积极的基调,更好的调动自己的能量,去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尽最大努力博得一个相对更优的结果。之所以说这个结果是更优的,因为有两个特质:一是尽了最大的努力,问心无愧;二是尽了最大努力,别无他法。

还有大家经常要问的那些问题:学这个证书有用吗?现在开始做xxx是不是晚了,能够跟这个人走一辈子吗?我到底怎么样才能获得快乐?这些问题,底层的不确定性都是同样的道理。

05

薄厚

面对不确定性,我们还应该怎么做呢?两千年前的孔子已经给出了方向和答案。如果你懂得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哲学思维,就会发现,所有的思考和智慧的聚焦点就在于“度”的把握。当我们有了“一生二”的概念以后,就对两极有了深刻的理解。天与地,白与黑,美与丑,善与恶,这是我们对世界最开始建立的朴素价值观。

然而随着成长和演变,二维量标其实是一个点的两面,是互相演变和补充的,且不足以解答全部问题,和描述更复杂和立体的场景,于是我们引入了“度”的概念。在这过程中,如何把握这个度,就演化成了一种新的哲学思维,这是中国文化中一直在追求的价值理念:中庸之道。

中庸就是对合适的极致探寻,是最“度”的极致把握。在不断的自我修行中,不断去除掉各种偏颇,不断去除掉非薄即厚的认知,找到平衡一切的解决方案。此前也写过一篇关于度的文章,感兴趣可以详见:《闲聊一二三》

06

心学

那么,如何做到中庸,不再偏颇薄厚呢?阳明先生开辟了心学,用冠绝千古的智慧找到了为人处世的最好状态的答案。心学是良知之学,也是圣贤之学,并非成为圣贤,而是用圣贤一样的思维方式,让庸碌或者混沌的人生旅程变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心学的本质是致良知,方法论是知行合一,人生信条是不断修行,让心变得透亮澄明,从而可以帮助自己做出最符合内心、也是最好的决策:最适合的,最能接受的,幸福感最高的。必须严肃声明的是,这绝不是鸡血或者鸡汤,这是阳明先生本人通过跨学术体系的钻研、报国安民的大志、千军万马的战争以及刻苦修行中还能保持乐观豁达,且以此影响别人的真实的人生体验中总结的智慧心血,它点燃了无数人灰暗混沌的人生,从此且思且行,走向清晰和光明。

07

最后

一本书《混乱》里边说:一个人要想发展,最有效的方法,是无论命运把你抛在了哪一个地方,你就地展开搜索,做自己力所能及最好的事,这就是人生最好的方向。

这段话是阳明心学的另一种注解。我们可能被随机性安排在各种处境,而我们可以拥有的,或者始终能够拥有的,就是一颗透明澄澈的心灵,不断致良知的修行,不放弃自己的勇气,始终乐观的心情。这些,足以让我们过好这一生。

最后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结尾,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明朝那些事儿》的结尾中的一句话,作者在一本台历中看到过的一句话:

“成功,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

成功,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度过这(随机性)的一生。

你的人生,一直在你的手中。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2MjExNTc4MQ==&mid=2247484811&idx=1&sn=f047a4f0fdc91a106b0c47b63190e0de&chksm=ce0d8721f97a0e37a8ff3b8fabd18892d94724d57168773bacbd754434274cacf6db87e9ebfa#rd

知行合一的实战训练基地

120 篇文章
浏览 30.1K
加入社区微信群
与行业大咖零距离交流学习
软件研发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白皮书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