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长文】SaaS行业迎来新的入局者——银行
我们非常重视原创文章,为尊重知识产权并避免潜在的版权问题,我们在此提供文章的摘要供您初步了解。如果您想要查阅更为详尽的内容,访问作者的公众号页面获取完整文章。
全文概览
1、招商银行“薪福通”,银行SaaS产品的先行者
2、银行与SaaS公司的十个优劣势对比
3、银行做SaaS的几个建议
4、对同赛道企业的巨大竞争
5、对整个SaaS行业可能是件好事
6、是竞争,还是合作?
近几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对招商银行“薪福通”这款现象级产品一直比较关注,2021年10月听了薪福通3.0发布会,2022年11月听了产品4.0发布会。今天的内容其实从听完4.0发布会之后就一直想整理出来,然后就...拖了半年
刚好在这半年过程中,对SaaS产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促成了本文的思考
一、招商银行“薪福通”,银行SaaS产品的先行者
先说一下我对这款产品在业务层的理解:以企业的“工资代发”为切入点,集成企业线上算薪、算税于一体,在企业管理层面衍伸出人事、OA、协同办公、审批、财务管理等企业通用的数字化管理功能。同时通过更多的企业场景与金融场景的链接,拓展了企业商旅、预算费控、企业福利、发票管理等一体化数字办公平台
用3.0发布会上的介绍,产品是集成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人、财、事”于一体的,打破多系统多业务间数据壁垒的一站式企业服务。可见从业务层面与HRSaaS赛道高度融合
(个人观点,不一定全对,但也不会全错)
而薪福通的对客应用模式,属于典型的SaaS模式,通过标准化的功能、订阅制的方式,广纳客户。值得注意的是,这款产品中大部分功能都是免费的,无论企业规模大小、租户多少。因为银行提供这类服务,并不是为了通过企业的“订阅费”盈利。所以这一点和SaaS厂商有本质区别
和薪福通在业务层类似的互联网产品,大家可以对标钉钉的“智能薪酬”、“智能人事”,还有“2号人事部”、“薪人薪事”等。可以对比一下这些产品的收费标准,便能理解薪福通“免费”的强优势性
当然,今年上市成功的北森也是HRSaaS领域的佼佼者,不过因为本人并未实际使用过北森的产品,因此没有进行对比
我们来简单了解这款产品的迭代过程。招商银行在全国的股份制银行中处于头部地位,尤其是它的零售业务,虽然在规模上难以企及四大行,但很多其他角度的统计,近年来已经能够做到全行业领先。比如增长率、客户贡献值之类的指标
而薪福通这款产品,则是在2019年推出的专门针对银行对公企业(以小微为主)的线上化“代发工资”业务。从产品1.0到4.0的定位,便能理解其中的演进过程:
薪福通1.0:企业薪税福利管理数字化
其本质还是有很强的银行金融属性,以“代发工资”业务为切入点,通过连通税局完成企业的在线“个税”业务。包含了线上算薪、算社保、申报个税、发薪,四步于一体的,以“工资”为原点的数字化场景。而其中的福利相关功能,也仅是刚刚起步
薪福通2.0:一站式数字金融服务平台
随着之后疫情的出现,更加催化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线上办公的变革进程。因此在2020年的2.0版本中,薪福通在1.0的基础上扩充了企业人事管理、差旅服务、财务管理、企业福利之类的企业数字化场景。但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定位依然包含了“金融”二字
薪福通3.0:一站式企业数字服务通用平台
在2021年产品3.0版本发布时,累计注册企业数已经突破35万,产品将各种零散的功能重新整合,推出了5大服务板块:“薪税代发”、“人事服务”、“团体福利”、“财务费控”、“协同办公”
同时,因为SaaS的标准化所覆盖的客户群并不高,因此又整合了“4+1”行业解决方案,即一套通用的行业解决方案(标准版),和餐饮、人力资源、制造业、高新技术四大行业服务方案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薪福通的产品定位已经从“金融”属性发展为“企业数字服务”。虽然其中依然有工资代发等银行传统业务,但更多的拓展和空间,已经转移到了企业、行业整体数字化管理服务方案上
薪福通4.0:一站式人财事数字开放平台
在2022年11月4.0版本发布时,薪福通的累计注册企业数突破65万。虽然这个数字中的活跃数、有效数存在一定折扣,但从体量、增长速度,以及产品的战略定位上来看,竞争力还是很强的
与3.0的“4+1”方案不同的是,4.0区分了“6+2”的行业解决方案(制造业、医疗、教育、高新技术、人力资源、生活服务6大行业解决方案,党建和园区2个场景专属方案),并从“金融普惠”正式迈向“数字化普惠”
而且产品定位从“企业数字通用平台”变成了“人财事数字开放平台”。其中的区别在于“人、财、事”的业务清晰化以及从“通用”到“开放”的价值提升
在4.0发布会之前,我和同事打赌本次发布会的主题,当时我觉得4.0中一定会提到“共创、生态”这两个关键词。然而最终还是有点失望,对于持续关注这个领域的从业者来说,有点“旧曲新谈”的意思。和3.0相比,没有我预想的那么震撼
之后沉下心来思考,也理解了这个现象,从产品角度来看,功能越多,大的版本迭代越难,越需要慎重。每一次升级都蕴藏着丰富的故事和背景,尤其是对于银行来说,能够做到每年迭代一个大版本已经可谓“绝对领先”了
薪福通依然是银行业在这个赛道的标杆,其他银行的追赶之路依然漫长。而且双方的“加速度”不同,薪福通正在以更快的加速度持续前进,而其他同业机构只能寻找更专注的突破口,或者组合内部更特色的产品做出差异化和特色化,才能在这个领域占据更多的“地盘”
当然,既然要和SaaS厂商做对比,这样的迭代速度还是有些慢。不过正是因为银行的“稳扎稳打”,逐步推进,才能尽量避免SaaS平台的诸多不确定性。其中孰优孰劣不能轻易下定论(下文会重点分析)
我相信未来这款产品的发展会围绕“共创和生态”持续开展。共创则是与客户共创,与合作伙伴共创,与同业共创,借助集体的力量不断完善场景,验证业务,从而打造数字化+金融+场景的经营生态
网上有很多介绍薪福通的文章,其中这一篇我觉得不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过去看看(招行薪福通:银行级企业数字化服务新范式)
薪福通这类产品的出现,正是银行进军SaaS行业的证明。也许银行推出同类产品,并不是为了和SaaS厂商竞争,更多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客户,强化自身的壁垒。只不过这些场景势必会与相关SaaS赛道的厂商重合
或者说,很多银行的从业者并没有把自己的产品和SaaS方向关联,但其中服务客户的模式、收费的模式、业务模式、目标客群等等,其实就是银行向自己的客户提供了一个这样的SaaS产品。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两者之间的优劣势
二、银行与SaaS公司的十个优劣势对比
1、产品的商业定位
首先我们来看产品的商业定位。SaaS公司的产品,肩负着企业的盈利指标,即便短期不盈利,后续的增长、潜力等方面都非常关键。就像《SaaS创业路线图》中所说:SaaS的本质是付费
而银行推出的产品,首要目标并不是盈利。因为银行不靠工具赚钱,而是希望通过非金融场景切入,为客户赋能,加深银企合作,掌握更多的企业数据,寻找更多的金融场景。最终在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获取
所以,两种模式的商业定位,让产品的价值和作用产生巨大差异
2、战略定位的可持续性
银行推出企业级数字化平台,更多是为了拓展金融边界,从以往的金融服务,逐渐延伸到泛金融服务和非金融服务
每一个新型战略性产品的推出,都需要在战略上具备“可持续性”。对于银行来说,正是因为产品金融属性逐渐减弱,致使短期内很难见效,需要经历起码两三年的深耕与积累,才能逐渐体现效果
而很多领导是“任期制”,很多机构也会采取“轮岗制”,这便容易在新产品在起步阶段换领导。新领导上任,是否能够继续把这款产品作为重点并持续投入资源,则是一个未知数
我之前也遇到过很多次不同的场景,不同的项目规划,在项目调研、立项、甚至招采、推广之后,因为领导变更致使产品定位弱化
而对于SaaS公司而言,相对来说战略的可持续性更强一些。虽然也会经历试错、阵痛,但相比于银行,企业老板、高管的想法会更容易推进下去
当然,也正是因为银行决策链路的变长,让很多决策变得慎重可行,前期的调研评估更加详细。相比SaaS公司的战略波动,盲目投入,以及容易产生决策与情感结合的问题,两者各有利弊
3、数据的安全性
去年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当时公司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是一位小企业主,之前采购了一家小公司的财务SaaS系统,但数据总是出问题,而且因为厂商的经营问题,后续迭代维护非常困难,甚至出现了数据泄露。这个老板想重新找一个靠谱的平台
这个老板在和我沟通时,我能切身体会到他的无奈,失落,懊恼,无助,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近两年数据安全也越来越得到政府和市场的重视,公有云也有了更完善的发展。但仅从数据安全性来看,SaaS公司的数据安全比银行内的数据安全,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所以,对于客户来说,抛开其他因素,“银行级别的数据安全性”则是一个非常大的竞争优势
4、行动的敏捷性
上文提到银行的战略决策周期相对较长,SaaS公司的决策周期会更短。对于后续的执行阶段同样有这个特点
银行绝大多数都是采用“瀑布式”的项目管理,而且对于上线、迭代、变更的要求更严谨。仅以投产上线为例,除非十分紧急的生产变更,大多数项目都需要排期,等待投产窗口,经历SIT、UAT、准生产等流程之后才能上线
虽说近些年银行的项目管理也在向“敏捷化”转型,但因为整体体系和制度的原因,这类敏捷化更像是一个个“小瀑布”
对于SaaS公司而言,近几年更多采用“敏捷式”迭代,整体的流程更扁平化。虽然步骤上差不多,但时效性会高很多。尤其是公司内部的管理变革更加适应自身发展,在项目推进的效率上胜出不少
因为流程体系的区别,致使银行产品团队(或称项目团队)的敏捷性不足,而敏捷性又关系到产品的创新力、竞争力、生命力
同时,银行若想集中力量打造重点产品,又将面临多部门协调和沟通的壁垒问题,包括各部门之间的目标对齐。这样的问题虽然在SaaS公司也存在,但其中的壁垒和难度比银行要低很多
所以像招商银行“薪福通”这种行业领先的产品,并不是其他同业机构能够轻易学习和复制的
5、对短期见效的要求
SaaS公司很多都面临着生存压力,尤其是最近几年受限于整体经济形势,对于短期见效,快速增长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这样的条件下,很多产品将难以做到“深耕细作”、“长期投入”
比如很多产品推出的多年套餐打包购买,于我个人而言,更像是“饮鸩止渴”。为了让当下的效益提升,而透支了未来几年的续费、增长空间。若想未来有持续增长力,只能把目标锚定于更多的新客户。可是新客户的增长情况如何,是一件很不可控的事情
而且对于一个采购了三五年周期的客户,后续服务真的能跟上吗?我觉得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几年之后,当这一批存量客户进入续费周期时,续费率如何也将为公司带来巨大的考验。就像一个恶性的循环圈,让产品的未来逐渐陷入漩涡之中
与之对比的银行,则对于短期见效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毕竟银行的资金实力更强,金融产品丰富,仅从这款产品的商业定位来看,并不是一个“all in”的问题(当然,并不证明银行对产品的增长没有要求,仅是对比来看,比SaaS公司的短期见效要求没有那么迫切)
6、人才流动的问题
互联网企业的人才流动是比较频繁且快速的,尤其是重金挖来的高端人才,恨不得即刻上岗。企业的很多人事流程,在老板或者负责人的推动下,也能很快完成。这种人才流动的高效性,为SaaS企业持续注入活力
而银行的人才引入则非常慢,少则几个月,多则半年一年。我身边有一些朋友这些年也在陆陆续续进入银行体系内,从他们之间的首次接触,到后面的笔试、面试、审核、走各种人事流程,平均都要五个月以上。而这个周期,如果在产品进程的关键时刻,则很容易让SaaS产品数字化创新陷入缓慢前进甚至停滞的状态
当然,很多银行会采取项目+人力外包的形式组建技术团队,但这种合作模式,第三方更多是“交付”思维,同样缺少做出优秀产品的基础
所以我认为,银行如果想要打造真正有竞争力的数字化产品,要么选择自研,要么选择具备高阶产品能力的负责人或产品团队,和外包团队敏捷协作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银行的人员稳定性相对于SaaS企业则高很多,高频率的人员变动,也为产品的持续竞争力带来不确定性。且更多表现在在执行层、质量层的重大隐患
写到这里,想到了去年写的一篇关于工作交接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回顾一下(工作交接中的“交”与“接”)
7、技术实力的差异
抛开敏捷性,仅从技术水平来看,银行的综合技术实力是优于大多数SaaS公司的。而标准化产品若想真正做到灵活、可配置,无需过多的定制化开发,PaaS能力则是重中之重
然而很多腰部SaaS公司的产品不仅标准化程度不足,而且很难孵化出靠谱的PaaS平台,最终只能依靠小客户标准化,中客户定制化,大客户私有化来解决
这种多版本、多条线的商业模式,虽然能够让公司活下去,但也为后续的业务深耕、技术升级设置了极大的障碍
银行即便现在没有PaaS平台,却也能够借助其科技能力把PaaS平台搭建出来。当然,这个PaaS平台好不好用则是另一回事,不同性质的银行,不同方向的产品战略,最终形成的技术底座也是参差不齐
虽然银行的科技能力和互联网大厂有些差距,但从市场全局来看,也会比90%以上的SaaS公司强很多
8、用户体验的重视程度
前些年,银行数字化产品的用户体验着实有些一言难尽,很多app的评价都是在吐槽。好在最近几年也都在这方面进行优化,整体体验的水平在逐步向好
而用户体验方面是SaaS公司现阶段很有优势的部分。如果你是做B端SaaS产品的,可以自查一下自己平台的用户体验如何?假如在这个更需要提升优势的区域没有达到及格线,这款产品后续的竞争力也要再画个大大的问号了
但是写到这里,我依然要表达一下自己的困惑:
很多腰部产品,在用户体验领域做得并不够好,虽然产品和设计团队想要提升体验,但领导更注重于功能的广度、深度,在体验层面优先级总是排得很低。以至于让我也逐渐觉得,连基本功能都做不好的产品,再贴心的体验都无济于事,尤其是B端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要分多个角度和多种情况,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有机会我也会单独整理
因此,SaaS产品的用户体验优势要保持住,并且持续提升自己的优势,免得让后来者逐渐追赶
9、运营理念不同
SaaS公司在产品0-1和1-10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MVP和PMF验证。即便部分公司有第三方合作的资源,或者存量其他产品条线的资源,但体量并不会很大。所以后续的增长更多依靠新客的获取,再通过产品力和客户成功团队,形成老客户持续的付费
银行依托大量的存量B端客户,可以在新产品推出之后进行试点,再结合整体的分支行网点资源快速获客。所以前期的新客增长很少,也不是重点,因为老客户就已经足够运营几年了
当然,像招商银行“薪福通”这种产品,能够做到70万的客户,确实是多方面的综合结果
然而,在客户的获取方式上,银行相比于SaaS公司,会有更多的限制性,基础规则也不容易被打破,客户经理的决策权很低。而SaaS公司则可以老板一声令下,做与不做的标准相对灵活
包括对于是否要进行定制化,是否可以给到更多的优惠,SaaS公司的自主权更高,在运营层面的适应性比银行要强很多
况且,真正在产品运营领域,银行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意识形态和创新思维上,更多秉持着传统行业的思维。有时即便做创新产品的数字化,其本质更像是产品的“线上化”,并不是真正的“数字化”打法。而这一点,SaaS公司在服务、决策、运营层面则更有优势
10、研发所需的资金实力
最后,在资金实力上不必多言,银行与SaaS公司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这也致使SaaS公司更要把资金投入的效果更快体现出来,更加迫使其打造创新、体验、场景聚焦的产品
只不过,随着市场的变化,资金实力的高低,会在增长放缓的阶段暴露出巨大的问题
毕竟,增长可以掩盖一切问题
以人事招聘场景为核心,可以关联员工批量开卡、电子合同;
以薪酬计算为核心,可以关联代发工资、个税申报、社保代缴;
以财务预算为核心,可以关联企业报销、发票核验、企业授信;
以员工关怀为核心,可以关联企业福利采购、企业团险、零售业务优惠等
比如每家银行都有自己的CRM系统,而CRM在市场上的需求量也很大
只不过现在“池子”很大很深,选手虽然多,但也没有形成绝对“红海”,尤其是头部选手还未形成绝对优势,因此从现阶段情况来看,对于客户而言,可能只是又多了几个选项而已
企业数字化转型炒了这么多年,依然有些“不温不火”,需求方(很多中小微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方面的意义和价值,或者并没有体会到价值。而供应方(相关产品、平台)也没有真正让此类产品“降本增效”、“减负加能”的效果充分明确展现出来
于银行而言,与SaaS公司合作可以深入企业和产业场景,弥补银行穿透场景的能力;于SaaS公司而言,则可以借助银行的资源和能力批量获客,并以银行为背书增强自身竞争力
所以,依然需要我们各方从业者一起探讨、实践、摸索、精进,从而让多方认识到、体会到这条路的切实发展空间及可行性,让中小微企业真正通过好用的数字化产品达成更规范、更高效的经营与管理模式,实现普遍、高效的数字化战略转型
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今天是持续写作第 253 / 365 天,第二阶段日更小目标努力进行中...
往期推荐
想要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