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你是怎么把自己掏空的

217 2023-08-17
Ella Yao

敏捷教练

Scrum联盟最高级认证CTC

4D领导力学院认证讲师

专业教练ICF-ACC

ICA ToP FLP引导师

WeAgile社区,敏捷杀工作坊创立者


比内卷更可怕的是内耗

内耗在心理学中有很多定义,我并不是心理学的专家,只是就自己的理解来说,内耗指的就是自我管理时候消耗的心理能量

我觉得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自己和自己干架。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共鸣,在一些事情上,自己会陷入内心的纠结中。这种纠结可长可短,有些可能就是一下子就过去了,有些可能是长期存在的。不管如何,这种纠结让内心混乱,混乱的内心像是一个黑洞,抽干你的能量和力气,让你进入疲累不堪,产生无力,瞎忙或者混乱迷茫的状态。

内耗的一些症状

  • 虽然没有做什么,但总觉得压力大,累

  • 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方向是什么

  • 执行力差,拖延症严重

  • 际交往中,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或者看法

  • 对自己要求高,达不到会有挫败感

  • 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会产生不适感失落感

  • ...

在以上的多种症状中,最戳中我的是第四条。

因此最近在很多学习工作的过程中,经常对这点进行反思,有了一些思考,在这篇文章中记录一下。

其他的几点与自己的共鸣都没有那么大,以后有机会再说了。

过分在意别人评价怎么办

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或者评价的根本原因是高敏感低自尊。

有这个毛病的人,真的是蛮要命的。比如我本人,所以非常有发言权。

对应的症状就是会在意别人的想法与评价。再具体一些,那可能就是在别人说了一些什么,或者做了一些什么之后,如果是直言不讳的,心里就会不舒服,会内心反复想,有很多情绪的产生,比如难过,生气,不甘。如果是没有直接表达的,那可能会臆测对方是什么意思,或者什么想法,回头还会持续的去揣摩。不管哪种情况,都会消耗掉自己很多能量。

内在比较深层的原因,是希望被认可。所以不被认可,或者我认为我不被认可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多内耗,也会试图去说服,或者去证明,最后搞得自己很疲累。

最后会发现,不管如何,都会有人认可,也会有人不认可。这件事是徒劳,无意义的。

课题分离

在这里会特别想要推荐阿德勒的书《被讨厌的勇气》,在里面提到一个“课题分离”的概念。

要分清什么事情都是谁的课题,别人是不是认可我,是别人的课题,与我无关。

世上三件事:一件是“自己的事”,一件是“别人的事”,一件是“老天爷的事”。  人的烦恼就是来自于: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爷的事”。我们要轻松自在很简单: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别人的事”,别操心“老天爷的事”。

所以在你被别人的评价或者看法影响到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把被人对你的看法(别人的事),和你如何去看待别人对你的看法(自己的事)分离开来。

只有你意识到这是2件事之后,才能有能力做出你的选择。你可以选择不在意,什么也不做,也可以选择好好反省思索。

推论阶梯

虽然做到了课题分离之后,很多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过我觉得解决的还不够彻底。

因为我们对“课题”本身的认知,是不是正确,这还是个问题。

你以为你以为的真的就是你以为的么?

在我学习的引导课中,不管是去年学习的ToP还是今年的深度会谈,都讲到了“推论阶梯”。

这个模型讲的是,我们会下意识不自觉的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选择性的看到一些事实,再给这些事实赋予意义,给出解释,由此给出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根据得出的结论,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原本的认知与信念,从而我们采取了我们认为正确的行动。

举个例子,基于你自己对你当前工作的经历与认知,你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也没有给公司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你老板对你的工作成果不满。那么假如你老板突然提出,让你去负责一个原本不在你工作范围内的项目,你可能就会看到那个新项目的各种坑(选择性看到的事实),心里就在想会不会你老板是故意让你去填坑的(赋予意义给出解释),然后加上你原来的信念中,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让老板不满,由此你得出一个猜想是老板是想乘机边缘化你,或者等你出错找你茬后让你走人(猜测与结论),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原来的信念(果然老板对我很不满),从而采取你认为你现在不得不采取的行动-开始投简历找工作。

而这个是不是事实呢?很可能不是。

但很多情况下,我们就是在完全不自知的情况下“爬”这个楼梯,而且阶梯爬的如此之快,快到我们基本上就是直接的反应,从搜集到的信息直接产生了反应的动作,甚至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个过程。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模型是循环的,我们都在这个循环中,认为自己在做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决定和正确的行为,不过我们需要停下来,慢下来。在你冲动得出一个结论,做出一个判断之前,先“暂悬”一下,看看自己背后的假设,信念是什么,自己是不是爬梯子爬的太快了。

暂悬 Suspend & 探询 Inquiry

我们要暂悬我们的假设,David Bohm在《论对话》中讲:

翻译:暂悬假设,你既不会用它们(假设),也不会抑制它们。你不相信它们,也没有不相信它们;你不会说它们是好是坏……你也可能会认为它悬在你面前,你可以看到它——就像在镜子反射一样。通过这种方式,我可以看到一些原本不会看到的事情。

可以理解为,暂悬指的就是去看到自己的假设,不要去评判它,停止基于假设会去做的判断、决定、行动。

而探询,就是一个“下梯子”的过程。通过探询,可以去看到自己或者别人背后的假设,信念是什么。帮助自己不要立刻做出反应,做到“暂悬”。

收尾

到此为止,记录了这段时间在自我内耗的这个点,具体到在意别人的看法这个症状上的一些反思和总结。

本来这篇文章到此为止。

但是,最近看了一些Otto Scharmer(U理论创始人)的文章和视频。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一直很想去参加一次U理论的工作坊,但是因为太忙,每次在周边城市的工作坊,都与我其他安排冲突,因此搁置。最近有了一点空闲时间后,做了一些学习。

有意思的事情是,在学习了U理论之后,发现以上的反思与总结,还是仅仅停留在比较“横向”的,“事实”的层面。

在某个分享中Otto说,U理论的本质,是你的attention(注意力)与intention(意图)的对齐。用深度的聆听,连接现实,以及涌现的现实,与自己内在深层的intention(意图)对齐。这需要你不仅有横向的链接-链接到事实,链接到别人,还有有纵向的链接-链接到自己深层的内在的意图,这样才能生发,感知未来并去实现。

这段话不是特别好理解,U型理论也是比较复杂难懂的。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Otto的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ihzvzTrOsQ

这次是真的收尾

最近公众号更新的文章都是因为自己对敏捷教练,对人生,对工作等思考而写的。这些内容其实光是脑子想都不太想的明白,要写出来更是不容易,因此更新频率也比较低。最近有人和我建议,可以多写一些敏捷的方法,工具和实践,很多敏捷从业者实践者都很缺少一些这方面的指导。我也确实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建议。

如果你已经看到这里,那特别感谢你对艾拉驿站的关注,也希望你可以花几秒钟给我一些反馈,你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

- End -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MDkyNTMyOA==&mid=2247484111&idx=1&sn=18d1e4bf6b88a4aa93311a9246f1d4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