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谈话的泥沼

70 2024-02-24

约了两个朋友,从华东到华北,自驾一千公里,完成未完成的旅途。
昨天到了烟台,故地重游,来时的路程已完成,明天开启返程之旅。
和朋友吃饭时聊了很多有意思的话题,有所触动,遂写下这些文字。

人性的善恶

话题最初是从一个断了联系的朋友说起。
从如何社交、维系友情,到尊重他人、换位思考,洋洋洒洒聊了一大通。
饭后步行回酒店的路上,聊到了人性的善与恶,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我对人性善恶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性本善
人在刚出生的那一刻,具备了完整的生命和社会法律赋予的人的权利和意义。出生后,父母身教,老师言传,我们在个人独立意识和三观的塑造阶段,接受到的都是社会和周围环境灌输给我们的道德观。社会秩序本能会追求道德的正向引导,因此这个阶段的我,认为人性是本善的。
第二阶段:人性本恶
步入社会工作了几年后,看见了很多人性恶的一面,再加上近几年网络舆论遍传的各种事件,让我对人性本善的观点开始动摇。人本身还是一种动物,无论什么阶段,动物的本能是无法彻底磨灭的,只是被道德法律所抑制。而动物本身是没有善恶的区分的,只有人类这一物种会有明显的善恶观念和评价。
如果人是动物这一条件成立,那么动物的本能会通过伤害其他物种来保护自己以满足饱腹和繁衍的需求,人的动物性在某些条件下还是会爆发出来,伤害他人。这么看的话,人性本恶的观点也站得住脚。
第三阶段:人性混沌
某些所谓权威机构的研究和案例证明,某些特定遗传基因和染色体类型的人群,犯罪的概率和样本数相较于大众更高。但是截至目前,在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并不能绝对性的证明,人类可以遗传源自父母的善恶观念。
因此在当下,我个人认为人在出生那一刻,处于一种混沌不分的状态。这种状态不分所谓的绝对善或者恶,以事后结果反推人性的善恶,本身就陷入了一种逻辑上的矛盾。

论评价体系

还是以人类社会的善恶为话题,我和朋友聊到了个体和社会的评价体系。
我们如何评价一个人的善恶呢?一方面我们会参照社会群体的道德观和法律的规定,比如无证酒后驾驶肇事逃逸,社会或者说群体的评价角度,大概率是说这个人没有人性,甚至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为他人带来伤害。
但又有人说,法律并不是完全正确,法律只是程序正义,法律的裁定一方面要考虑法律条文,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当事人和群体舆论的情理和感受。
你会发现,在具体的某一件事上,大家的评价体系是这样的。但在客观角度去讨论法律以及执法方面,大家的评价体系又似乎和具体的事件有一些矛盾甚至冲突。这两者之间有绝对的正确和正义吗?我并不这么觉得。
以我当前的认知来看,出现矛盾和冲突的原因,还是在于评价体系的不同。每个人的评价体系都有区别,但群体在某些维度上,又有所谓普世的价值观。
忘记在哪儿看到的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成熟的标志就是将自身这个个体和谐的融入社会这个群体中。这种融入,除了掌握生存的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也许就是能很好的解决自身和社会的评价体系之间的矛盾。
近几年我写文章,用的最多的两句话大致是这样:
  • 由于什么原因,我做了什么事情,有了怎样的经历;
  • 我个人认为,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件事这样做更好,我的观点仅供参考;
我开始明白并接受的一个道理是,人是有限的,人的认知是有限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我个人对人和事的评价,永远只能基于我个人的认知和角度,我的评价无法代表群体评价,我的观点不是绝对正确的,只能说相对正确。

谈话的泥沼

继续以善恶这个话题为例,聊聊人和人之间的沟通问题。
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有一个前置条件是必须在某个角度或者维度,有共同的基础,否则谈话是无法继续下去的,只能自说自话。
比如我们讨论善恶,有个共同前提是我们对善恶解读和评价的基础,是社会大众较为认可的善恶观。基于这个共同基础,我们才能开展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比如情侣之间,肯定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矛盾会一直存在并且持续产生,这是人和人之间相处最大的矛盾。相处越久,矛盾会出现的越来越频繁,它不会被时间所抹去。时间只会沉淀下来很多沟通和理解,为下一次矛盾的爆发打好基础,不会爆发更大的矛盾。人和人之间建立亲密关系,需要坦诚的交换彼此的情绪,适应彼此的习惯,这个过程会有很多不舒服的点产生,但这是彼此亲密关系建立的必经过程。
有句话这么说:共同的经历不是我们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愿意彼此适应对方的习惯,这才是共同的语言。
同样,这句话适用于任何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的价值观是沟通的基础,愿意适应彼此的习惯是沟通的过程,最终长久在一起互相陪伴,才是沟通的结果。
近几年我愈发认识到,人和人之间很难达成共识。我无法改变别人的看法,我也无意强加自己想法于别人身上。我在不断克制自己的表达欲望,事不可为则适可而止。

自我的偏见

和朋友聊到刷短视频,我表达了我的一些想法。
我说,短视频看的越久,遇到自己不感兴趣或者不愿意深究的视频直接划过去,我好像自己人为的建立了一种信息筛选机制。大数据和推荐算法会让我看到我习惯看到的,长此以往,我是不是陷入了自己的信息茧房。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眼中的世界,都是我基于经历、实践和思考之后的形成的,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偏狭的世界。但这就是我的世界,我对世界的看法,我对人和事的评价体系,我和他人沟通交流的前提,都是基于我自己的这种偏见。
偶尔独处时脑海中冒出这种想法,我就会忍不住去探究背后的原因,以及我为什么要思考这件事情。好像在另一种维度有另一个完全理智客观中立的我,在观察这个真实存在的我。
对精神世界过度探索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当迈过那条线,人生就会滑向虚无主义。但如果不去探索,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我拥有的都是侥幸,我经历的,我对这段人生经历的感受,以及反馈,才成就了此刻的我,也会成就我的一生。
人生没有侥幸,假设某天站在舞台中央,也只是厚积薄发后的滔天巨浪,没有人可以阻止你成就自己的世界。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2NDAwMjM1NQ==&mid=2247487231&idx=1&sn=b34034f51ef5fe5101e6e68b8a99dae4&chksm=ce7146a3f906cfb58c8c0dbc2f8840118fd42e99785276a1ee59cfc4fec99949ffd815dc6df1#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