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本土化实施框架》核心宣言简介三
我们非常重视原创文章,为尊重知识产权并避免潜在的版权问题,我们在此提供文章的摘要供您初步了解。如果您想要查阅更为详尽的内容,访问作者的公众号页面获取完整文章。
用户目标高于内部指标
一、内部指标
敏捷实施中常见的问题是过分关注内部指标和单一追求效率。内部指标主要是衡量团队或组织内部工作过程的多种度量指标,管理者为了掌控工作情况而设立。这些指标包括代码行数、工时等,但当这些指标被作为绩效考核的KPI时,可能导致工作变形失真,如编写冗余代码或拖延工作时间。内部指标之所以繁多,是因为它们更容易获取,且在某些组织中能够体现出“价值”。然而,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单纯追求效率提升会变得毫无意义。在产研业务流中的各个环节,单一环节的效率提升确实能够提升效能,但最终对客户产生价值的是整条业务流的提升。因此,在敏捷转型中,需要系统化思考整体业务流的效能提升,以实现真正的业务敏捷。
二、用户目标
用户目标概念源自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用户目标达成理论”,指的是人们在特定情境下所追求的进步。用户目标不仅涵盖功能层面,还包括社会和情感层面。用户目标通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情境是其核心和创新的关键,而用户特质、产品属性、新技术或趋势则不是。提出用户目标的概念,为企业的创新指明了方向。对于敏捷创新,实现用户目标也应成为导向,敏捷实施中的效率提升和指标度量行为也需要基于此导向。
关于作者: 王凌宇,拥有逾十年敏捷领域经验,推行敏捷转型获得显著成效。著有《敏捷开发:用户故事实战》和《敏捷领导力:团队成长工具箱》,并在多个业界会议上演讲。提供敏捷转型规划实施、产品管理、项目管理、PMO等咨询培训服务,并持有多项专业认证。
想要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