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不要成为令人讨厌的“专家”

77 2024-02-24
昨天的文章,分享了一些我对于职业发展和第二曲线的思考。
群里大家对于职场发展的话题也讨论了很多。比如国庆期间兼职婚礼摄影,比如开花店主做婚庆业务,再比如回归二线城市开小超市,零零总总的想法和行动很多。
讨论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讨论一个话题时,无论是对其有经验或者没经验,大家都很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说建议。这些看法和建议来源于听说、我认识某个人是这么做的、甚至只是单纯的我是这么想的。
与之对应的还有另一个现象,即很多人遇到一些事时,习惯于在群体中抛出问题期冀得到“答案”,无论这个答案是否可行他都会忙不迭的记录下来,然后迅速开展“试错”行动,最终的结果大多是不了了之。
这两个现象,其实体现了个体处于群体时的两个特性,即:好为人师和病急乱投医

以星球专享群的话题为例:回归小县城开零食店。群里的同学提了很多建议:
  • 30W盘一个小店铺;
  • 开零食店要考虑物流成本;
  • 零食店并不赚钱,不如开小超市;
  • 开店要考虑位置和人流量,还有产品类型;
  • 我不敢开店,想想就会赔钱,做好本职工作;
  • 不建议直接All In,先尝试下副业,低风险尝试;
上面罗列的这部分建议,单独看都有道理,但放到具体的提出问题的人身上,就可行吗?未必!
假设我们要开一家店,我们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 首先要考虑产品和目标群体(比如在师范院校附近开奶茶店);
  • 其次要根据产品来选址(在建筑工地旁边开咖啡店,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 然后要考虑成本支出(租门面押二付三,门面转让金,水电费用,装修和设备费用,员工工资,运营成本);
  • 还要考虑物料供货、货物和现金的周转周期、产品定价、营业利润;
  • 最后,就是具体到人,有没有开店经验,预算多少,能承担多大的损失等;
我罗列出来的开店要考虑的因素只是部分,实际上开一家店比罗列出的因素还要复杂的多,我们在群体中所获得的建议并不一定就是合理可行的。

在社会心理学经典著作《乌合之众》中,对群体有这样的论述:
当人们有了相同的心理诉求,就有可能形成群体。而当个人一旦形成群体,就会出现智力下降、易于冲动和自信倍增的心理特征。群体当中的领袖,必须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一个能够提出断言的人——通过对断言的不断重复,以及情绪的感染,去引导群体。

好为人师,其实就体现了个体潜意识的想引导话题,成为领袖的本能。这种本能,也可以从马斯洛需求的角度解读,即群体归属和受尊重。

群体中充斥着各种繁杂的信息,个体往往会受这些信息的影响而很难判断自己需要什么,哪些是正确合理的。因此只要有人提出看似可行的建议,个体就往往会下意识的认为这就是自己需要的,然后忙不迭的点头认可,然后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试错,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在做事时候经常失败的原因。

一般我们将在某个领域有丰富经验和深厚造诣且被广为认可的人称呼为专家,因为他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会让人下意识的对他的建议有更高的信任。
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专家有时候也成为了人人喊打的人。因为专家提出的建议被听众毫无保留的执行了,但结果没达到预期。原因可能是这个建议本身就存在缺陷,也可能是听众执行过程出现偏差,导致最终结果不达预期。无论如何,大多数群体在面临问题时第一反应是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下意识的认为自己是没错的。
承认自己犯错是反人性本能的,为自己的言语和行动负责更需要勇气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具备专家的专业能力,同时也缺乏足够的职业素养,因此遇到问题需要指导和建议时,最好还是去寻找专业的人更靠谱。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2NDAwMjM1NQ==&mid=2247487661&idx=1&sn=a1c9e8e6de24595f1d2df5e965629e96&chksm=ce7158f1f906d1e7a1c78ad560c0b3d1f8b57600e05d1b2e2e57b683dfc1d99be368d4f128a7#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