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你好,小孩儿

221 2023-08-23

2023年开年第一篇,聊聊心理学的一个话题,也是考了心理认证后一直思考和践行的内容,详细谈谈那些一直住在我们心里但是却没有长大的小朋友。

你是否经常想要流泪,对生活中一切都提不起兴趣

你是否无法信任他人,很难对任何人敞开心扉,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你是否极度缺乏安全感,别人的言行举止都能触痛你内心的伤口从而让你失控

你是否睡眠质量很差,无法专心投入,也没有感兴趣的事情

你是否时刻需要别人的关照,无法很好的独处

如果你已经成年很久,却还是不能跟自己和解,还是总是做出口是心非的举动,或者经常无助没有安全感,或者你身边有这样的人,那么今天的文章可能会给到你一些慰藉和一些启发。

自我疗愈是一生都需要不断践行的课题,我们每个人都是自我的第一责任人。我们需要在此时打起精神,来尝试走出这一步。

“乖孩子”vs“熊孩子”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是的,每个人。不管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少年,还是职场打拼的中年,亦或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这个“小孩”,有的顽皮可爱,率性简单,有的任性妄为,就像“熊孩子”。他是什么样子,取决于你的原生家庭和童年时期是在什么样的情绪下度过和成长起来。

这个“小孩”,就是我们的心理年龄。区别于随着时间推移日益增长的年龄,心理年龄一般不随着时间而改变,是否能够按照自然规律长大,取决于我们心理是否有足够的能量和养料。就像贫瘠的土壤长出来的植物就会营养不良,丰沃的土壤则会收益一片郁郁葱葱。

小孩本身没有好恶之心,但是随着经历一些事件,我们的内心会受到或深或浅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的正面有的负面,就会给我们带来正向或者负向的能量,有了这些能量的加持,小孩就会随之生长,长出好恶心,长出价值观,长出踏实的心理状态或者是不断蔓延想要吞噬一些能量的黑洞,这时候的小孩,就会是光明的或者“黑化”的,当然,大部分不同家庭出身的人,更多的心理小孩也是普通的,不会走光明或者黑暗的极端。毕竟无论是光明还是黑暗,都需要足够的正负能量。

正能量滋养的小孩,就像我们都喜欢的乖孩子。喜欢撒娇,能够良好表达真实的需求和情感,会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成为一个稳定发展的阶段,最后可能只保留了小孩的天性和童真的情感,潜藏在我们的身体里,让我们也成为受人喜欢的人。不信你观察一下那些吸引你让你觉得有魅力的人,他们的好奇心,创造力,那些对周围散发出来的善意,追根溯源就可以看到这个小孩。这个健康、爱笑、富有生命活力的小孩。

负能量浇灌的小孩,就像我们都不喜欢的熊孩子。这个小孩可能满身的伤口,那是一次次经历无法抵御的负面事件产生的伤痕,有的甚至一直无法愈合。熊孩子支配的情绪下,你会经常失落和难过,无法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更不能信任别人,更别说敞开心扉,因为熊孩子总是喜欢把自己封闭在内心深处的角落,一直躲在黑洞之下。黑洞的本能就会吸附光热,会向往能够散发正能量的人,但是经过边际效应后却会产生极强的失落,最后让你也变成一个内心怎么都无法填满的人,怨气很重,郁郁寡欢,苦大仇深,对生活失去乐趣,对自己则不再关爱。

如果长时间被熊孩子支配,那么就会压抑,抑郁,最后甚至被整个黑洞吞噬。纵观整个社会的新闻,每一个恶性或者痛心的事件背后,都至少有一个肆意妄为的熊孩子,他们散发出来的负能量之巨大,足以摧毁一切。

小孩是怎么成长的

首先不管是乖孩子还是熊孩子,都是我们武断贴上的标签,都不应该阻止我们向内散发的善意和关爱。但是探讨小孩是怎么一步步养成的,有助于我们自我审视和省思。

原生家庭

在我们成为生命体来到这个世间的时候,这个小孩和我们是同一个生命体,此时并没有完成分离。同一个身体,同样的心智,这时候最容易影响到小孩生长发育的就是由原生家庭构建的生长环境。父母的相处模式、思想品格、父母身体里的小孩---那些受到父母自身原生家庭留下的能够支配父母情绪表达的烙印,都会对这个小孩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婴幼儿阶段,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让小孩习得安全健康的依赖模式,即个体可以表达真实的生理和情感的需要,并在一定的限度内得到合理的满足。这样这个小孩就能顺利的生长发育,直到下一个需要分离的节点。如果此时父母没有做好自己的角色和需要给予的养分,比如这个小孩的需求不敢表达或者表达出来后被给到的方式是暴力、恐吓或者冷漠,那么这个小孩就会提前分离,并且通过潜意识的方式形成婴幼儿心理的初始化黑洞,这在将来需要成百上千倍的正向能量才能填满或者弥补,甚至需要终身修复,即养成了反社会、暴力或者暗黑的人格,一直在流血,一直要吞噬。

童年经历

童年时期是人格分离的开始阶段,随着独立意识的养成,儿童已经获得了独特的学习体系和思想方式,有了初步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以及有了完整的情绪反应链路(没有参考文献,通过自身的理解命名,意思是有了情绪以后,已经不再像婴儿那样直接满足,而是需要结合沟通和思维逻辑,让儿童去理解和接受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需求是复杂多样的,是自我和世界的首次融合,如果父母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关爱,那么心理的小孩就会因为缺乏正向的能量而停止发育,我们经常说的“巨婴”,还有隐藏的巨婴,就是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不相匹配,虽然已经长大成人,心里的小孩可能就是停留在那个被人欺负呗抢走棒棒糖的夏天。那个棒棒糖,也许是黑洞最底层的缺口,是不安全的代名词,是内心空虚和冷漠的根因。

重大变故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就像在大海中逐浪而行,稍有不慎就被倾覆,精神世界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和挑战。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归根结底就在于我们能够掌控的事情太少,永远不可能尽在掌握,大部分时候只能听天由命。然而面临重大挫折时,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且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思考,却是对于人格的养成十分重要。在重大挫折来临期间,心里的小孩不仅会因突然失去能量而停止发育,更可能会退行到上一个或者原始的婴幼儿状态,来通过索取关爱来应对重大的心理创伤。比如遭受霸凌的儿童想要得到妈妈的拥抱,事业受挫的丈夫需要妻子的陪伴。如果引导和给予得当,在创伤修复后心里的小孩还是会继续生长发育,但如果没有被给予,小孩也有黑化的风险,从而成为暴力、冷漠的人格特征。

原生家庭、童年经历、重大变故,这些都会影响到心里的小孩的生长发育。原生家庭是初始化的土壤和环境,童年经历是给小孩生长的阳光和肥料,重大变故是一次次变化生长环境,或者揠苗助长,总之,我们都有责任照顾好心中的树苗,让他栉风沐雨,好好成长,这是我们内心稳定、踏实,获得幸福生活的关键。

如何跟自己和解

跟自己和解,就是识别和发现到心里的小孩,接纳他的存在,不再互相抵抗从而内耗,并且引导他能够继续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很多关键因素,并且需要时间和实践,还要抵抗拉扯和反复带来的二次创伤。如果一直没有完成自我救赎,这个小孩就会不断躲在内心更远更黑的深处,直到你自己都忘记了,或者再也找不到他。

心灵越深处,光线越难以达到,从而黑暗就进一步肆虐。所以我们必须主动作为,从看到本文的一刻起,按照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开始尝试与自我和解,不断疗愈,用温暖和光亮填满原本的黑暗,解放出那个可怜兮兮瑟瑟发抖的小孩。

首先,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寻找这个“小孩”。在夜深人静的夜晚,追溯往昔,在所有伤痛和挫折的背后,那个最大的伤痛是什么?最大的伤口在哪里,是怎么来的?童年和婴幼儿时期,经历过什么事情我们的世界突然发生了变化,那个小孩是什么时候停止发育的?停止的时候是几岁?

夜深人静,思流静深。这些答案需要我们自己跟内心对话,不断找到答案。找到了答案,就看到了这个小孩,看看他是什么样子,开心活泼还是满身伤痕,富有活力还是郁郁寡欢?散发光芒还是被黑暗吞噬?别走掉,别推开,别害怕,就这么看看他,或者抱抱他。

找到这个小孩,接纳这个小孩,就是自我疗愈过程中最最关键的一步。

然后,我们需要照顾好自己的衣食起居。在内心小孩黑化的时候,我们不妨称自己为“病人”,病人最重要的是让身体恢复元气,这也是内心小孩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好好吃饭睡觉,吃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让自己整洁清爽,让生活尽量简单但是提高一些质量。杜绝无效社交,跟自己多多相处,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让自己的正念回归,尽可能脚踏实地过好当下。当自己照顾好了,越来越多能够以一个好的心情来面对内心的小孩,那么我们距离彻底疗愈就又近了一步。

然后,我们需要定期自我手术。那个黑化的小孩,日积月累已经满身伤痕,有的甚至还在流血。找到这些伤口,看一看是什么类型、什么深度,需要怎样的治疗?如果是浅浅的伤口,那就上一点药(精神慰藉、正能量活动)再进行包扎;如果是很深的伤口,就需要情绪的发泄让脓血流出,或者开刀取出来一些东西,再进行包扎和疗养。发泄情绪可以找到自己最信赖的人,进行倾诉,或者痛哭一场,又或者自己和自己对话,有时候孤独也是很好的疗愈方法,夜深人静,放空思绪,回到最想去到的时光,回忆让人幸福的片段。

最后,一定不能放弃读书和学习。读书能帮我们打开新的认知,学习能锻炼我们的肌肉力量,能更快让我们打开心门,找到小孩,并且像一个成年人或者曾经父母那样,带领他们走出暗黑的角落,走向光明的花园。持续保持学习,自我在进化和成长,我们就有更多的力量和可能,也能更好的自我和解。

自我疗愈是一生都需要不断践行的课题,我们每个人都是自我的第一责任人。我们需要在此时打起精神,来尝试走出这一步。

你好,小孩儿。

从现在开始,我们一起长大。

图:Marster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2MjExNTc4MQ==&mid=2247485040&idx=1&sn=797766396339070e9249183ebe6dd142&chksm=ce0d84daf97a0dcc625b622c2ebfe3e9ad93ec3eb35796043a0487ce56e1e1ec0e906cf19b2c#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