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决策模型:矩阵打分法

263 2023-08-23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做很多决策。比如分析一个事情,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凭借以往经验或者直觉(俗称:拍脑袋)决定做还是不做,以及具体如何做。

在面对大多数比较简单的决策场景来说,拍脑袋的方式还是非常有用的,毕竟经验和直觉有时候已经内化为思维方式的一种,拿来即用,简单高效。但还有一种情形,但我们面临一个高阶的决策场景,比如迷茫的方向,模糊的事件,太多的需求,以及各种相关方的影响,经验和直觉就会失去作用,也会导致我们不断在各个选择中来回的徘徊、纠结。此时,我们需要清空头脑,找寻新的方式方法,跳出原来的认知壁垒,才能做出一个更符合实际和内心的合理决策。

一个模型

所以面对这种情况,给大家提供一个小的分析模型,是层次分析法以及主观决策信息融合的极简简简简简版,可以帮助大家的决策理念更数据化,更合理。当然,这个方法的厉害之处不在于方法本身是否有效,而是通过使用这方法,能反推在做具体决策时,自身最真实的需求,以及各个需求之间的对比关系。这个方法,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矩阵打分法,也叫有零有整拍脑袋法

基础分析

在说方法前,我们先来说几个基本的概念,方便大家对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


1. 认知局限。在每一个涉及决策的事件中,我们需要面对内心最真实的需求,这些需求的产生、描述、呈现是受到认知水平上限约束的。举一个例子,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了瓶颈,听同事说了PMP的证书,但是价格可能跟月薪差不大,那么最终你是否会报名考证,取决于你是否有投资自己,并且对项目管理知识的重视程度。同样的,如果自己不知道自己需求是什么,那么肯定无法描述,更没办法决定最终的选择。而“自己的需求”,其实就是认知的一部分。我们永远不会需求认知之外的东西,就像一些财经博主经常讲的,我们永远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


那么一个显然的结论就是,如果你的需求很混乱,无法描述出来,或者需求过多无法取舍,那么极大可能是,这个决策的场景很可能已经在挑战你现有的认知水平了,所以可能需要你从现状跳脱出来,尽快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比如看书、上课、求助于更有经验的人(专家判断)。这些方式能给到的并不见得是决定的答案,但会给到我们很多启发,提升了维方式,决策的难度也会降低。

2. 永恒竞争。这是一个经济学上的定理,指的是在有限的资源下,任何事项之间都存在竞争的概念,理论上讲,我们肯定都想要,但现实中,每个选择都是各有利弊(否则就已经做出了决策了),我们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最想要的、当前最想要的),如果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权重,那么就有了优先级的概念(优先级,本身也是竞争的意思)。通过梳理不同的需求点,找到最核心的需求,能帮助我们完成决策。

但有一点是需要一直铭记的,竞争永远是存在的,如果都想要,那么将付出超超超超额的成本。

3. 相对评价。在初中物理上有一个“参照物”的概念,这个原理一样适用于管理决策的场景。为了让决策更合理,我们需要引入主观赋值的概念,通过打分的方式区分不同需求的价值。那么如何打分呢?最快速、误差也最小的方式,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最熟悉的其中一个选项打分,而其他选项参考这个打分再给出分数。这样的操作可以迅速给出主观评价,并且结果也会相对可靠。

4. 重视误差。误差是真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距。在这个极简的模型中,我们获取的是测量、计算值,所以误差是必然存在的。但犹如前文所说,这个模型的神奇之处不在于误差,而是通过模型构建能帮助自己更加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以及需求的排序。

案例分析

举一个例子,小明想找工作,目前有三个机会。A是大公司,平台好,但入职两年只能做螺丝钉,福利待遇也很好。B公司是小公司,但是职位高,可以接触的面非常多。C公司是个中型公司,有上升空间,而且离家很近。

面对这几个选项,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各有利弊,各有千秋,而且答案没有对错。为了防止陷入纠结,我们先做一些最基础的分析:

1. 在这类案例中,决策难点并不在于“如何选择”,而是在于无法明确需求。钱多事少离家近,多少、远近其实都是相对的没有评价标准,也无法全部满足。

2. 一般来说,求职找工作的通用需求是平台,上升空间,福利待遇等,结合自身情况,还可以加上入职时间的紧迫程度、离家远近等。但建议入围的需求点不超过5个,具体在模型构建中详细阐明。

3. 决策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每个选择的成本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心态和应对方式,才能让最终的选择发挥价值

模型构建

对案例有了基本了解后,小明开始构建矩阵模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列出我们需要决策事项。新建一个表格,在表格列出3个选项ABC。这就是我们需要决策的内容。

注意:①决策内容需明确,满足SMART原则,且是现实中能够达到的。②选项不宜过多,建议不超过5个。


2. 明确需求维度。需求是内心中最关注的要点,也是我们做出决策的本源动力。选择自己在决策中考虑的各个需求,填写在表格中。

注意:需求维度在3-5个为宜,太少没必要计算,直接可以得出结论。太多的话,处于末位的需求权重太低,对整个模型结果影响不大,误差也会变高。并且,也表明你的思考太发散,不够聚焦。

3. 明确需求权重。按总和为1的原则,设计每个需求的权重。此时应使用参照物赋值法,即选择一个最核心(最熟悉)的需求进行初始化评估,再结合这个数字评估其他的需求。

注意:需求权重和应为1表明各需求互斥,不能同时满足,无法兼顾;②需求的权重代表对需求的重视程度,如果某一个需求过高(0.7以上),那基本可以以此为决策点很快做出选择了。

4. 主观打分。明确需求权重后,每个选项上进行打分,明确规定打分范围,如1-10分,同样按照参照物赋值法。在每个选项综合打分后,计算总分。

5. 数值分析。通过一轮打分,我们获得了初步的结论,从打分上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 横向对比,几个需求点中,福利待遇是做选择时最看重的,是影响决策的最大因子(如果不是,证明需求的设计有问题,需要进行纠偏)

② 横向对比,通勤便利性是最不重要的因素,是影响决策的最低影响因子(同样如果不是,证明需求的设计有问题,需要进行纠偏)

③ 横向对比,平台发展和上升空间的权重相差不大,属于中间值。这两个需求在做决策时,无法起到直接筛选的作用。

④ 从打分上看,各选项分值在3-8之间,同需求点分值相差不大,导致最终结果差别不大。如果需要再进一步拉开选项的分值差距,需要重新按照实际来梳理,多次评估(再进一步,还可以设计偏差阈值,当然这个操作就比较繁琐了)

逆运算

最后,如果你想推翻这个结论,那么是否证明心里已经有了结论,就像抛硬币做决定后准备再抛一次。如果已经明确了结论,可以适当修正这个表格里的各项数值,倒推求职中最关注的需求是什么。如下图,其实小明更中意选项A,通过调整,其实在求职过程中,最在意的需求其实是平台发展,而非眼前的福利待遇。

以上就是矩阵打分法的模型的来龙去脉,希望能对纠结的你有点作用。其实成年人的选择没有对错,无非就是“好”和“更好”而已。希望大家都热爱自己的选择,一路向前。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2MjExNTc4MQ==&mid=2247484473&idx=1&sn=22eab1ef1e1c29140419af1f854ae27c&chksm=ce0d8693f97a0f8564188fcc63abe27722be35269d1e8fa9a8453169a939bb651559e6533bb8#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