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为变革赋能”工作坊-学习与收获

217 2023-08-17

最近文章写得太少,虽然有很多学习,但只有输入,缺乏整理和输出。所以今天就想坐下来好好的做一些输出。

上周看一起学引导的小伙伴写了学习Tom老师ToP的体验,就想着空下来的时候,也记录一下我学习Tom老师的为变革赋能工作坊(TA工作坊)的体验吧

第一次认识Tom老师,是在一个线上的心理剧的分享上,那个时候还在疫情期间,百无聊赖,3个小时的分享倒也是听的有滋有味。线上的心理剧讲了什么,印象倒没有那么深刻了,不过留下印象的是Tom老师本人。记得在心理剧的过程中,有个环节,有2把椅子,还有站到椅子后面去,说自己刚才没有说出来的话是什么。那个时候并不太理解这么设计的原理是什么,不过老师在过程中,一直保持着一种特别中立和好奇的立场态度,让我感觉这个过程很像教练。这种感觉对我产生了吸引,也对Tom老师产生了好感。

后来我去上了TA工作坊,还有ToP的引导课,不少人都问我为什么喜欢Tom老师,其实我也说不清楚,就是一种感觉吧。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有时候是一种更好的判断。




为变革赋能 Transformation & Attachment

认识并理解变革的障碍是心智模式

这个工作坊叫transformation&attachment,中文翻译为为变革赋能。Transformation是转型的意思,attachment是执念(附着在身上自己不愿意放手的东西)。这个工作坊讲的是我们在做变革,转型的过程中,不管是个人,团队还是组织,都会经历类似的动态。在事情的层面的转变以外,还需要做的是心智模式的转变。工作坊引入了一些方法和工具,帮助大家认识到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认清自己在转型中不能放手的执念是什么。从而为自己的转变创造可能。


我从工作坊中学习到的






体验与讲解分离

第一天的内容包含了整个工作坊的全部体验环节。这一天不包含任何工具或者设计原理的讲解。第二天,才开始讲解工具和原理。

这样的设计也给我带来了不少启发。我们在敏捷杀的线上版中,也做了这样的设计。

原因是,我们的大脑非常擅长逻辑思考与分析,如果先讲了知识,那在后面的环节中,大家就会大量的发动逻辑思考,带着刚才的知识去进行体验。当过度的用逻辑去分析的时候,就减弱了其他感官的感受以及对信息的接收,从而影响体验的投入和收获。

甚至曾经听到过有人说,最好课程里,把所有的练习,游戏,讨论都去掉,只要讲知识点就好了。这样的课程才特别高效,可能一天的课,知识点1-2小时就讲完了。那就节约了很多时间。

不知道是不是有很多人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我个人是不太认同这样的学习方式的。

体验完毕之后,知识与原理的讲解也比较重要。通过讲解,大家可以把体验的过程,最终与知识与原理连接起来。

身体的智慧

我们很多的学习,都大部分停留在头脑和逻辑的层面,讲解知识+做一些练习来巩固理解知识。

而如果你去上Tom老师的课,你就会经常发现教室里大家乱成一团,有人躺在地上,有人七零八落的分散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做着各种奇怪的动作,还有人跑来跑去。这些环节,都是老师的课的一个特点,就是大量的用了游戏,表演,心理剧,社会剧,隐喻等。让大家可以全身心的投入进来。

Fay说,这叫做“身心脑”全息学习。我以前可能不太理解,现在觉得深以为然。比如说,当你在表演一个故事中的某个元素,或者某个角色,变成这个故事的一部分的时候,你的身体就会感受到这个故事中的张力,你的心里也会感受到故事中的情绪。从而给你更多维度,更全方位的一个体验和感受。

另外,在心理剧工作坊,最后在学员(观察者)分享自己的感受的环节,老师都非常强调要分享对你的内心的impact是什么?因为大家都会很自然的去分享从里面学习到什么,甚至分析刚才心理剧里面发生的时候,而每次Tom老师都会不屈不挠的打断学员,让大家分享impact,对你的内心的影响是什么,让你感受到什么。,而不是去说你对于刚才的心理剧的某部分的分析(甚至是评判),或者你从中学习到什么。这部分也是在强调去做非大脑层面的感受。

TA工作坊的最后一个部分,是心理剧。而心理剧给“案主”带来的冲击更可能是非常深入的。我在参加TA工作坊的时候,把工作坊介绍给一个同事一起参加,后来因为他在心理剧作为案主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自己的“执念”,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在工作坊结束后不久就辞职了。

引导师的状态

真正让我叹服的是,Tom老师在工作坊中,让我见识到了什么是引导师的状态。

在第二天的回顾和讲解的环节中,发生了这么一件事:让我们回顾到第一天做的一个热场小游戏的时候,有个学员做出了挑战,这个游戏她觉得非常无聊,不知道在做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要做。

这个时候Tom老师的应对方式让人惊艳,他并没有解释,也没有丝毫因为学员挑战的问题而不开心,而是在现场用这个案例,做了一次CIP(现场案例),用当时发生的事情本身,做了一次demo:如何“把不可见变成可见”。

他的做法是:问大家,有多少人和那个学员有类似的感受,请举手(让学员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的想法);然后让举手的人来说说自己的想法(有些人说,自己也觉得无聊,只是不好意思说,很感谢第一个学员把这些话说出来等等)(这一部分是大家知道房间里在发生些什么,有很多人对于那个游戏环节都有着负面的感受)

然后Tom老师再邀请刚才发言的,一个一个站到第一位学员的椅子后面,说“你刚才坐在椅子上没有说出来的是什么”,这个时候又进一步触发大家的想法,有一些不同的“背后的”声音被表达出来。(比如有学员说这个游戏在实际的工作中起不到作用,他们肯定不会用在自己的工作坊中)
接着,Tom老师再问,在场所有与他们的感受不同的同学请举手,然后发现也有若干举手了。然后让几位学员依次说说自己的想法(这就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了,比如有人说自己就enjoy就好了,有人说不觉得没意思)
然后再让这些人站到另外一边的一个椅子后面,说出自己刚才没说的是什么。
这一下子,更多人就开始表达了,很多人说出了很多不同的声音。

这部分结束之后,老师对大家说,这就是把不可见变得可见。让大家都知道房间里的人的想法是什么, 让大家充分的表达,充分的表达想表达的,加上充分表达没表达出来的。

这是在工作坊中我亲身体验的一个事件,充分体现出Tom老师作为引导师,作为老师的一个中立和好奇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让我真的认识到什么是大师级的引导师。引导师的内核,是需要长时间的修炼的,并不是学了几天的课程,掌握了一些方法和工具之后就可以具备的。

在后面的和Tom老师的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也是在很多地方不断的体验出这种状态。比如有学员提出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Tom老师在回答后,提问的学员还不屈不挠的继续追问,当时有另一位学员跳出来,想帮忙解释说明一下,阻止那个学员继续追问。当时Tom老师就制止了那个试图帮忙的学员。Tom老师说:“这不是一个辩论,我并没有being defensive about my approach,她(提问者)也没有being defensive about her needs”

这就是大师的中立



收个尾


工作坊的内容

TA的完整版的工作坊,主要有开场和结尾对于心智模式的一个社会度量,加上中间的3个环节:萨摩亚对话,左右互搏辩论和执念心理剧构成。

这3个环节是由浅入深的,一步步热身,深入,在过程中让大家逐渐认识自己的心智模式,最后用心理剧带大家认识到心里的执念。

END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MDkyNTMyOA==&mid=2247483855&idx=1&sn=b318b4aabef4709b753e2a7cff970d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