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尔东陈的五月工作小结!(下)

193 2023-08-25

基于问题进行持续改进,更容易被接受

最近一个月在辅导新的产研团队,一开始告诉我没有告诉他们正确的方法应该怎么做,而是去观察大家的站会。通过在站会中发现的问题和团队的技术PM讨论,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方法。


这种场景下技术PM更愿意采纳你的意见,并且做出尝试,在团队中我看到技术PM第二天就做出了改变,尝试用新的看板工具来开站会,而不是基于excel表格。同时整个团队的过程规范治理也看到了切入口,大家开始意识到规范治理是一个问题,它会影响到我们的站会流程和效率。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去进行过程改进,推销一些我的方案会更容易引导大家的支持。


快速反馈,解决问题才能带来信任感

接上文,在接触新团队时最重要的一件事时:让团队同学对你产生信任感,这是你的工作能继续开展的基础。回顾这几天我觉得最有用的是快速反馈和解决实际问题。快速反馈体现在别人的诉求,你能及时响应,让对方有安全感和控制感。解决问题体现出你的能力和承诺。


例如我发现团队的看板工具配置有问题,30分钟内就配置了一个新的过滤器给团队开站会。我还遇到了产品对需求与项目的观念关系不清晰的问题,也会主动约他们时间帮他们解决了问题。对一些遗留问题也会持续跟进,及时给出了反馈。这样大家对你的能力和态度有了更多的信任,也愿意更多的跟你说真话,相信你说的话,支持你。


除了快速反馈和解决问题之外,更多的表达感情也能拉大家的距离,例如对大家参与会议表示感谢,对大家投入的时间和支持表达感谢。

研发效能中的数据分析

我们在做研发效能时,时常要对研发过程数据进行分析,洞察出问题进行持续改进,整个过程中对数据分析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数据分析背后有哪些基本能力有哪些基本方法我们是不清晰的。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有4种:同比、环比数据分析法;分群、分类数据分析法;漏斗数据分析法。


在研发效能的度量主要帮助我们了解当前的效能表现,发现效能问题进行持续改进。那我们对研发效能的数据分析有两个诉求,第一了解当前的效能表现如何,第二找到具体的效能问题在哪?


了解效能表现有两种对比维度,第一跟自己比、第二跟别人比、涉及到几种分析方法。

第一、环比分析法。我们观察过往一段时间,团队在某些指标上的表现,来判断团队的效能情况,例如说团队的需求吞吐量是不是持续增长?团队在需求上的投入时间是不是增长,在OKR的目标关联度上,是不是持续增长?我们可以通过趋势图看到团队的发展情况,对异常峰值拉取明细数据进一步的分析。


同时还可以与其他人比。例如行业内这一指标的情况怎么样,可以作为参考,再比如整个组织的平均值是如何?都可以作为参考对象。


第二,Top投入分析法。找到 Top 投入的事项进行进一步分析。例如我们资源投入Top10的项目是哪些?这些项目当前的进展情况如何?有没有风险?

以上分析都是在帮助我们了解团队的效能情况如何。但是具体想知道问题在哪里的时候,我们除了看明细数据找异常之外,还应该掌握更多的数据分析方法。

第一、分类分群体数据分析法。例如我们的bug根因分析时可以了解在不同环境上造成的bug占比,还可以分析在不同种类的bug上占比,例如程序bug,数据问题,环境问题,产品PRD问题等等。还可以分析一个需求在不同阶段的停留时长,找到阻塞需求流动的最严重环节。


第二、漏斗分析法。我们在分析需求池积压的情况时可以通过漏斗分析的方式,来进行判断积压情况。例如,开放中的需求到待评审的需求到待排期的需求,到开发中的需求漏斗情况如何?整个漏斗中转换率比较低的那一环节是什么?如何进行有效优化。


目前所用到的整个研发效能分析方法,更多的体现在趋势同比分析。Top投入分析,分群分类分析。这三种分析方法几乎涵盖了95%以上的效能报告场景。

指标的自信程度决定你的用法

在效能指标体系中是分层的,最底层devops相关的,编译时长、发布时长、发布回滚等指标都是非常准确的。因为他与人的规范行为无关,都是一些必须要经历的卡点系统自动采集的。基于这部分的指标去驱动行为,驱动优化是靠谱的。

但是还有一部分上层的指标类似需求吞吐率,需求前置时长等就非常不可靠。因为他背后依赖整个组织的流程规范和行为约束。这部分指标只能让大家有一个认知的提升,针对于极限情况下可以做一些异常的判断。但是你要用它做精细化的判断,几乎不可能。

软件行业的,管理水平很低

scrum为什么会起作用?是因为it行业管理的成熟度很低,或者说压根没有什么管理的手段。那scrum作为一个管理框架平衡了这一部分的缺失。这也是为什么scrum会受欢迎的原因。但是当一个团队已经有了自己的管理框架,再想引入scrum的时候就会有非常大的阻力。

回顾我在第一个团队的辅导之旅,最初的时候团队是一张白纸,导入任何的管理框架都相对容易。但是在后来团队导入的时候,就遇到了非常多的阻力,体现在TL其实有自己的管理框架。这个时候就是一场变革之旅,更有效的方式应当是从团队内部自己生长出来的敏捷实践,而不是强硬加在团队头上的。


有一个小建议,不要用太多的专有名词,例如scrum、冲刺等,因为这些名词会限定团队,朝着某一个方向去发展,一个好的健康的团队是应该自己生长出来的,自己有各种自己的名词。这样团队的天花板才会更高。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MzgxNjE3NQ==&mid=2247486108&idx=1&sn=8e14d205b58604adff8c9b2cbd284452&chksm=e8193a1cdf6eb30a2d422a9e5ec4e128f1b5bfb848517b0867c02b97cccf28723288311b1da8#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