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尔东陈的11月个人小结(上)

252 2023-08-01

研发只关注交付也是一种瀑布

如果把研发的职责定义为交付,那团队合作就会变成:产品经理负责准备需求,然后将需求文档传递给研发,研发根据需求文档去进行交付上线。

这样在整个需求的全生命周期来看仍然是瀑布模型。在产品初期的问题探索、产品设计阶段仍然是按部就班去完成,更多的是依赖产品一个人去想清楚,然后将文档转接给研发团队。

这里常见的反模式是团队product backlog写成用户需求,而不是用户故事。背后的假设研发只负责开发交付,需求探索和设计不用研发参与。而我们希望的团队状态是群策群力,每个人都能为产品有所贡献。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推崇用户故事以及对应的3C原则(Card、Conversation、Comfirmation),因为用户故事可以拉近产品经理和研发团队之间的距离,让团队更多了解真实问题是什么,我们需要怎么样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到最后去开发一个功能。 

团队的成长源于一个个原子问题的解决

最近在辅导团队有另一个感悟:团队的成长来自于一个又一个最小问题的解决。例如最早的时候,我们讨论到了团队协作的规范sop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问题。那最近我们又发现了测试提bug的原则是什么?测试和研发之间在bug上的协作流程是什么都不太清晰。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另一个原子级别的问题,在缺陷上如何有效的合作,帮助大家达成共识,形成更好的工作方法。

所以你看团队里面每一个原子级别的问题解决才能帮助团队真正的提效。如果只是附在表面上去追数据看数据,很难对团队真正的有帮助。那作为团队的敏捷教练,更应该关注的是团队有哪些原子的能力还没有建立,帮助他们建立原子能力。

对齐OKR才能更好落地

在大型组织中想做好一件事情必须有对齐OKR这一个步骤,这样你才能争取到资源落地。每个人都是为自己的OKR打工,为自己的目标才会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如果你想做的事情需要别人帮助,但是和别人的目标又没有任何关联是很难的。这也是为什么PMO在定OKR的时候,一定要跟技术1号位的OKR咬合的原因。

不要凭直觉、凭本能开展工作

最近有一个深深的体会是不要用本能和直觉去展开工作,否则可能带来更多的无用功。


RSG大会宣传工作的直觉就是转发到更多的群,但是这样的工作意义不太大,因为并不能产生很好的转化和触达的效果。但是因为这个动作很简单,不需要思考就能执行。所以很容易下意识就按照原来的套路进行,因为这样是最节省自己个人精力的一种方式。

同样我最近在负责内部产品「个人工作台」的推广工作,我们要做好产品运营工作,不能只是上线后发一个公告或者拉一个大会宣讲一下就结束,这样的效果经过验证是非常差的。更好的做法应该是像天使用户一样去对待他们,认真的准备宣讲,发信息给每一个人种子用户、同时跟进每一个人的诉求,让他们的诉求得到满足和解决。


内部产品的体验和用户运营是尤其重要的,不能依靠本能去进行工作或者粗暴的形式去推广。大家很容易陷入的误区是在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阶段,花了很多时间精力,但是最后的运营工作很容易忽略。 

找到让自己安静下来的仪式感

我发现自己的一个模式:每次在写todo list的时用中文字一笔一画的将任务写下来,会让自己安静下来,也会感到放松和心情愉悦。背后可能是两方面发挥的作用。第1个是利用POP字体写出来的字很好看,所以会觉得心情愉悦。第2就是感受写字的一笔一画的过程,更容易让你沉浸在当下,有类似冥想的效果。第3就是把所有脑子里面的事情写下来,会清空大脑给自己更多的放松,能够放下焦虑。 

培训性质的工作坊如何做收尾

今年在关键会议第二期的项目中,跟其他老师学到了很多引导的技巧。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做培训的收尾引导。一般来说培训的收尾有两个重点:

  • 总结课程内容,让参会者吸收更多课程精华

  • 评估课程效果,便于培训师了解课程反馈

总结课程内容的部分最典型的工具就是 ORID 焦点访谈法,相对比较重,需要点时间也比较多,也可以简单一点让大家直接总结印象深刻的课程内容。介于中间的方法是 PEPE 三问,留给大家一点时间思考:

  • 今天的课程我喜欢哪些部分?

  • 今天的课程我不喜欢哪些部分?

  • 今后我准备如何应用?

评估课程效果可以在课程后发送问卷,也可以设计一个量表工具让大家在课堂上直接给反馈。

飞镖盘之后可以接一个拉票的环节

在大型的引导课题中,我们一般会用到飞镖盘+拉促进小组的充分震荡,确保参会者之间能够相互理解。飞镖盘的使用也非常简单:

  1. 设计飞镖盘:核心问题、重要问题、一般问题(或其他分类亦可)

  2. 静默移动:不说话,让大家将问题移动到对应的分类下

  3. 拉票环节:分小组相互拉票说服别人

  4. 投票环节:每人 n 票选出 TOP 问题

  5. 五指峰验证满意度:通过0-5的量表确定大家对结果的满意度

在引导中管理团队动能

在团队的引导中有两条线需要关注。第一条是逻辑线,我们如何设计引导流程帮助团队输出结果;另一条线是团队动能线,如何让团队保持较高的参与度、投入度。我过往的引导中对动能的把握是比较差的,没有对应的知识体系和经验支撑我最好设计。最近的3场工作坊上让我找到了更多感觉。

  1. 开场欢迎。提前到场,播放暖场音乐,对每一个参会者表示欢迎。这样更容易展现引导式的亲和感,更容易产生信任。

  2. 内容设计上不要一直烧脑,要均衡一下烧脑问题和简单问题。

  3. 设计休息时间。超过 3 小时的工作坊一定要安排中间的休息环节,没有人能够一直保持专注。

  4. 分组讨论,在小组中更容易放大家打开自己,促进参与度。

  5. 轮换分组,固定的分组对大家而言会丧失新鲜感。

  6. 不要一直分享屏幕使用在线白板,多给大家一些面对面的时间。

  7. 保持多样性,游戏、音乐、视频学习都能给大家带来新鲜感。


往期推荐



我在技术文化团队的估算实践

敏捷个人管理指南1.0

如何坚持写3年的反思日记?

尔东陈的10月个人小结(上)

尔东陈的10月个人小结(下)


END
————
排版 | 尔东陈
编辑 | 尔东陈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MzgxNjE3NQ==&mid=2247486394&idx=1&sn=37b899d3467454491eb2b7cc7ea3a171&chksm=e8193b3adf6eb22c0643246ff6fc360c5da925f8d78488e1e43e5ad944df170d63f4b026a177#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