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我在技术文化团队的估算实践

278 2023-08-01


在我做敏捷教练相关的工作以来,有一个实践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估算到达该如何有效导入?在辅导团队过程中也一直有在探索,但大多都是失败告终。今年终于有机会在技术文化的团队完整的将估算实践成功导入,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觉得有必要总结一些到底真正发挥作用的东西是什么。


1、如果没有固定的迭代周期,谈估算有没有意义?

我觉得意义不大,因为固定的工作周期,我们就很难度量团队的velocity,不知道velocity的话我们有了估算,也不知道预测一个迭代能做多少事情。


2、合适引入估算的时机是什么?为什么不要在团队刚启动的时候引入估算。

第一个原因是团队刚启动的时候,对所做的事情没有经验,很难找到基准需求。同时团队还需要时间消化更基础的敏捷实践(eg Scrum framework),一上来就谈估算,没有太多的上下文团队没那么容易理解。


第二是因为团队刚启动时面对更多的是探索性任务,没办法很好的对工作进行规划、预测。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响应组织的诉求,这个时候如果你采用估算,你会发现大多的事情都没办法估,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有多大,需要很多的探针需求才可以。所以更建议让团队跑过一轮,再引入估算会更合理一些。


3、没有估算的时候我们如何排期?

把所有的事情列出来,按照优先级排序。一个一个往迭代内塞,一直到团队说我做不了了就停止。


4、我是在什么场景下考虑引入估算的?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我是在团队运转了小半年之后,所面对的工作相对比较熟悉了才考虑为团队引入估算的。当时主要的原因:


  • 更合理的规划,团队每个迭代到底能做多少事情?

  • 更靠谱的预测,一个项目过来我们需要多久能交付?

  • 团队效能情况到底怎么样?我怎么知道团队产能是不是越来越高?

5、我具体是怎么引入估算的?

首先第1个点给团队介绍当前遇到的问题,为什么要考虑引入估算。然后紧接着和团队去介绍相对估算的概念。基于此,我们确定一个团队的估算基准估值点。


确定基准故事的方式也非常简单,找到过往的一些需求中最简单的那个需求,把它当做基准需求就可以。


有了基准点之后,我们就可以引入估算体系。最早的时候,我使用t shirt size的方式进行估算。我们将最小的基准点需求定为small的需求,然后按照SML的方式为需求进行分类。可是运转了三个迭代之后,我们发现T shirts的问题是:我们不能精确估算1个迭代能够做多少个需求?并不是每个迭代都是固定数量的S需求、M需求、L需求,而且 SML 之间换算关系也没有明确出来。

所以接下来我们尝试跟团队确定T-shirt Size 和故事点之间的映射关系,我们把small当做1,medium当做1.5,large当做3个故事点。有了这一个映射之后,我们就把相对估算的体系建立了起来。


导入故事点之后带来了哪些好处?你们的演进过程是怎么样的?

最大的好处就是迭代规划更清晰更精准了一些。另一个好处就是能够通过故事点来给团队一些压力测试,帮助团队不断拉升。隔一段时间就会尝试去拉升一下团队的效能,这个迭代我们能不能做更多的事情,能不能多接1-2点多需求?


全文完。



往期推荐



敏捷个人管理指南1.0

如何坚持写3年的反思日记?

尔东陈的10月个人小结(上)

尔东陈的10月个人小结(下)



END
————
排版 | 尔东陈
编辑 | 尔东陈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MzgxNjE3NQ==&mid=2247486388&idx=1&sn=30fb37cd5aa3971327800a13ac1de128&chksm=e8193b34df6eb222772c3d445726f6d271cc1005193d78b1e76b1d6a2e321c173b053a6c6d82#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