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让你变更好的“葵花宝典”!

101 2024-02-01

书籍介绍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由著名作家史蒂芬·柯维撰写的一部经典之作。自出版以来,这本书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广大读者视为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必读经典。


初读本书的人,或许会感慨某些习惯过于形式化,当你深入阅读领会,相信你也能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本期文章带大家来阅读一下这本经典的书籍,来探讨一下“高效能人士有哪七个习惯”?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挑战,我们会患得患失、会囿于“立即得到”、会陷入谴责与抱怨的循环、会渴望理解......

而当我们长大成人进入职场,我们又会发现新的挑战不断来临,我们会与同事争执不断、我们会互相比拼陷入“无效内卷”、我们会陷入自我迷失、我们会发现工作与生活失衡......

我们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不知何时,潘多拉的魔盒就会开启。

所以我们试着去寻找一些定势,帮助我们在“变化的世界,坚守不变的原则”。

要完成最渴望的目标,战胜最艰巨的挑战,你必须发掘并应用一些原则或自然法则,因为它们恰好左右着你苦苦期待的成功。

本月【每月一书】专栏为大家推荐来自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本书自出版后在全球畅销数年,被《华尔街日志》评为“本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商务书”。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七个习惯”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模式,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所遇见的困难。

本篇文章将作为一篇导读,为大家详细总结了书中提到的“七个习惯”,你可以结合本篇文章的知识点多加思考,将“习惯”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回复关键词【七个习惯】,获取完整思维导图

01

七个习惯介绍

习惯一: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堪称一切的底层逻辑,只有主动去选择迈出这一步才能够去实现自身的飞跃。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为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 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 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一个“关注圈”和一个“影响圈”,而积极主动的人会集中尽力去做“影响圈”的事情,而少做“关注圈”。

通俗的理解,“关注圈”就是一切你所感兴趣、所关注、所好奇的事情,它们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你或许可以影响或者掌控他们,也或许你完全无法撼动。

“影响圈“则是属于关注圈中的一部分,它是你所关注的圈子内你力所能及可以改变的东西。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 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情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自艾自怜,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 再加上对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

当然,积极主动的人虽然更看重自己的影响力,但也有一个关注圈,只不过他们的关注圈往往不小于影响圈,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影响力。

习惯二:以终为始

法国作家蒙田曾经说过“人类最伟大、最光荣的杰作就是如何怀着目标生活。”对于一个人、一群人乃至一个企业来说,目标都是最重要的事项之一。

书中有一个例子,大家可以自己思考一下:

假设你正在前往殡仪馆的路上,要去参加一位至亲的丧礼。抵达之后,居然发现亲朋好友齐集一堂,是为了向你告别。也许这是三五年,甚至许久之后的事,但姑且假定这些亲族代表、友人、同事或社团伙伴,即将上台追述你的生平。

现在请认真想一想,你希望人们对你以及你的生活有什么样的评价?

相信思考了这个问题后,很多人的头脑中其实只有一个模糊的答案,因为你也无法确定你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只是浑浑噩噩的前进,被工作、生活推着往前走。

因此我们要试着去写一份《个人使命宣言》,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这就是一份目标清单,只不过它是关于你的整个人生,你的目标、方向、行事的原则等等。

当你明晰了你的目标,把制定目标看得与实践本身同样重要,影响圈就会日益扩大。

习惯三:要事第一

实际上,许多人或许都曾感受过,那辛苦描绘的计划,原本信心满满地准备付诸实践,却常常被那些突如其来的事情所打乱,如同平静的湖面上突然泛起的涟漪,让所有的精心策划变成了一团纷繁复杂的乱麻。

其实我们在推荐上一本书《时间的力量》中也着重强调过这一原则,将要办的事情分为四象限,即紧急且重要,紧急但不重要,不紧急但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

万事遵行“要事第一”的原则,先做最紧急且重要的事,分辨轻重缓急,是时间管理的精髓。

当然书中同样提到了需要合理授权,将任务适当的分给不同的人。学会使用责任型的授权,让对方意识到任务的责任感,才能在授权的同时确保任务完成的效率及质量。

习惯四:双赢思维

前三个习惯在书中统一归纳为个人领域的自我约束成长,大部分是对于自我成长的一种方式。而接下来的习惯四、习惯五和习惯六则被统一归为公众领域的成长,他们的重点不再聚焦于个人,而是转变为个人与他人的交流合作。

双赢其实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人际交往的哲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人持有这样一种思维:“我要赢”,“我要毫无保留地胜过别人”。似乎在人际交往中,只有超越对方,才能真正算是成功。然而,现实生活却需要我们相互依赖,而不是孤军奋战。许多观念和想法需要我们与他人携手合作才能实现。然而,这种赢/输模式却成为了这种合作的重大阻碍。

当然有一些确实无法达成共识的情况存在,那就不如好聚好散。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任何非双赢的解决方案都不是最佳选择,因为它们可能会对长远的关系产生各种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权衡这些影响的代价。如果你无法与对方达成双赢的协议,最好的选择是放弃。

习惯五:知彼解己

知彼解己是书中提到在人际交往方面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

可能这个原则听起来有一些拗口,它的重点简单来说就是要学会倾听。倾听有5个阶段,分别是充耳不闻、装模作样、选择接受、聚精会神和移情聆听。显然我们如果能达到聚精会神的程度,努力听到对方的每一个字就已经胜过大多数了。但如果想要完全理解对方的意思就需要达到第五层,即移情聆听。

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移情倾听不只是理解个别的词句而已。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 10%通过语言来进行,30%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60%则得靠肢体语言。所以在移情倾听的过程中,不仅要耳到,还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

值得强调的是书中归纳了四种“自传式回应”,用以展现人们在倾听的过程中总是联想自身经历,而给出的自以为是的回答。

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

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正确的沟通应当是在充分理解他人的基础上,再进行自我表达,当我们真正做到深入了解彼此的时候,才能彼此合作共赢。

习惯六:统合综效

书中提到统合综效的基本心态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 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

与人合作的关键在于重视每个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和智能,以及他们所看到的不同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这是个体差异性的体现。如果我们只关注自己的想法而忽视他人的观点,就很难达成真正的合作。所以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意见,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并尝试理解他们的立场。

在合作中,如果两个人的意见完全相同,那么其中一人必然是多余的。合作的价值在于分歧和碰撞,因为只有存在分歧,我们才能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如果大家的看法都完全一致,那么就很难有新的思想和观点产生。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分歧的存在,将其视为有益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在与人合作时,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的不同之处,包括他们的观点、经验和背景。只有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我们才能达到真正的合作共赢。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成长,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挑战。

习惯七:不断更新

习惯七是对于以上所有习惯的一个统筹,同样也是对自身发展的整体趋势。我们需要不断更新,且是从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等多个方面一同发展。

例如,我们需要健康饮食、积极锻炼来保证身体;需要不断学习来发展智力;通过阅读书籍、欣赏优秀的作品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通过与他人维系良好的交往来维系我们的社会情感。

四个层面的更新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就像一首协奏曲,只有在各个乐章的和谐共鸣中,才能演奏出最动人的旋律。忽视任何一个层面的更新,都会对其他层面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影响整体的和谐与平衡。

02

说在最后

书中提到人类成长有三个阶段,分别是依赖、独立到互赖。在生命的早期,我们完全依赖他人,需要指引、养育和供给。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在身体、智力、情感和经济方面变得独立,最终能够自我管理和自力更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互赖关系,生态学不仅支配着自然界,也支配着人类社会。同时,我们发现人性的较高层次必须通过人际关系体现,人生也是互赖的。

这三个阶段并不局限于一生的成长,同样适用于学习阶段、职场发展等等,在职场中,我们不能孤立地工作和生活。我们需要与他人合作,需要建立互信、互助和互赖的关系。我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合作和协作,才能实现真正的成功和成就。

书中的七个习惯是一种逐步成长、由依赖到独立,再到互赖的成熟模式,提供了开发个人和人际效能的渐进、连续和高度整合的方法。

总体来说,还是很推荐大家去阅读该书的,配合书中的案例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吸收这七个习惯。大家可以将本书的思维导图放在一边,边阅读边记录,更好地去吸收书中的知识。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5MzUyOTgwMQ==&mid=2247526871&idx=1&sn=7f1dff0db4ef00c9ce4c5b91bbf9f41e&chksm=c02f5271f758db6731b3a1a1510f8fbd1e9d9812daea3e197ccbe4f0afbb398eee7a79b554a2#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