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让我们跳过中年危机,直接聊聊如何善终

207 2023-08-19

我们如何使用时间可能取决于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多少时间。

这是《最好的告别》中给我冲击最大的一句话,让我迭代了自己对“长期主义”的理解。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它绝对可以排进今年我读过的书中的前三。

对于衰老,(书里的背景是美国,但全球几乎都是)医学界还没有做好准备,医学的目标似乎是“救活、延长生命”,但在老年的晚期,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而医学对于如何让人“善终”的研究还不够。



我用大家可能更熟悉的产品生命周期概念来理解人的一生:

未成年直到大学阶段,是探索期/验证期;
刚工作开始那三五年,长一点到十几年,是爆发期/成长期;
中年危机是增长放缓,甚至停滞,进入平台期;
老年就是平台阶段无法维系,进入衰退期。


而衰退期的最后一段时间,就是每个人都必将进入的那个医学也无能为力的阶段,“老年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且不可逆。目前的大多数做法,是花费巨大的时间精力金钱,不只是自己,还包括家人朋友的,换来一个无可避免的结局,并且邻近结局的一段时间的极差体验。

我们都知道服务设计里有一个“峰终体验”的概念,一生峰值体验很可能是在爆发期,是每个人在老了之后都会无数次回忆,讲给后辈听的东西,而终值体验就是死亡前的一段时间,如果面对死亡的做法不变,那这辈子的终值体验一定是很糟糕的。

但其实我们可以有选择,选择是采取姑息疗法,还是医学抢救治疗。两者的优先顺序正好相反,医学抢救治疗以治病为先,以延长寿命为先;而姑息治疗则以病人的舒适度为先,根据病人身心情况来调整治疗手段。

插一句,对于产品的衰退期,也是如此。

我们终将有一个转折点,从努力医治,转换为放弃治疗而追求“更开心的终值体验”,比如是为了“止痛、和亲友开心的聚一次”而服药,而不是为了治好病而服药……我似乎被说服了,是一个更好的态度,将来我可以很平静地和后辈沟通这件事,但,如何与长辈沟通这件事,似乎非常难。



书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
当我们年老体弱,不能照顾自己的时候,什么使生活值得过下去?

回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忽然发现似乎少了对年龄维度的思考,显而易见,年轻人与老年人的需求不同。


年轻人如马斯洛所指出的,追求成长和自我实现的人生。成长要求向外开放。我们寻求新的经验、更广泛的社会联系,以及在世界留下足迹的方式。但到了老年,大多数人削减了追求成就和社会关系的时间及努力,他们缩小了活动范围。

在某一个拐点时刻,发散转变为收敛,“悦人转变为“悦己


如果有机会,年轻人喜欢结识新朋友,而不是跟兄弟姊妹待在一起;老年人则刚好相反,交往对象主要是家人和老朋友。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存在上,而不是放在做事上;关注当下,而不是未来。

如果作为年轻人的你没什么感觉,那可以设想一下大地震、恐怖袭击、巨大灾难降临时,作为当事者,会不会极大地缩小社会交往网络,更想和家人待在一起、更关注当下。

所以,不同年龄的人,课题是不一样的,青年中年老年,我做一个粗浅的对比,即——

青年与世界抗争,找到自己的位置;
中年与他人链接,设法繁衍与传承;
老年与自己和解,认可一生没白活。

又是好一个——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我们如何使用时间,取决于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多少时间。
当生命的脆弱性凸显出来的时候,人们的日常生活目标和动机会彻底改变。但是,即便死亡的威胁使得我们重新对欲望加以排序,这些欲望也并非不可以满足。这正是当代的辅助生活机构应努力做到的;这也是生命处于脆弱阶段的人及其亲友们应尽力认清的。

由此可见,养老场所提供的功能,和老人实际的需求差异非常大,那儿更像一个“监狱”。50多年前,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就在著作《收容所》里写到了监狱和疗养院之间的相同之处。

  • 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在同一个地方、在同一个权威领导之下进行的;

  • 成员日常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是和一大群人一起完成的;

  • 日常活动各个方面都是紧密安排的,一个活动紧接着另一个已预先安排好的活动,活动的整个流程由一套明确的正式规定和一群长官自上而下强行实施;

  • 各种强加的活动被整合为一套计划,据称是为了实现机构的官方目标;

  • 在疗养院里,机构的官方目标是护理,但是形成的护理观念与老人们理解的生活毫无相似性。


《最好的告别》作者说,“疗养院的创办从来不是为了帮助人们面对高龄的依赖问题,而是为了给医院腾床位。”



老年人越来越多,中国很快将成为地球上第一个有数亿老年人的国家,而问题在于:

如今由于信息与传播技术(始于印刷术并扩展到互联网)的发达,老年人不再独有对知识和智慧的掌握,他们的地位动摇了,崇老文化瓦解了。新技术创造了新职业,要求新的专业技能,进一步破坏了经验和人情练达的独有价值。曾几何时,我们会向一个老前辈求教如何认知世界,现在则直接上谷歌查询;如果不懂电脑,我们的第一个念头也是求助一位少年达人。

客观上讲,这个群体能给社会的贡献肯定越来越小于对资源的消耗,而我们每个人都将成为其中的一员,所以,视野拉大,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机会。

_________
苏杰(iamsujie),产品创新顾问,《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系列4本书的作者,前阿里8年产品经理,集团产品大学负责人,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E3MDQ3Mw==&mid=2650407759&idx=1&sn=8d71c027c897ecf732eb1f28c76093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