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敏捷团队绩效考核

141 2024-02-28

敏捷转型下的绩效考核是非常多组织的难点,很多小伙伴对敏捷团队绩效考核这个话题很有兴趣。今天我们来具体聊聊看。


传统绩效管理失效

传统的绩效管理,尤其是基于KPI为代表的绩效考核体系,在很多公司都是失效的(失效的本质和原因,以及各种各样的表现问题,在这我就先不展开了,找个时间我们可以再聊)。大家明知绩效管理是一个表面应付工作,但是又找不到合适的替代工具,也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参考,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执行。

基于KPI或者其他方法的传统绩效管理本质上也是规模效应的体现。传统的组织结构(“筒仓结构”)是围绕着专业分工来构建的,部门管理者基本上是这个专业方向的佼佼者,在专业能力上具有极高的话语权。平时的工作也由管理者进行分配和管理,所以绩效考核由管理者来制定并且执行,在传统思维里具有很好的权威性和操作性。但是大部分的组织使用“KPI”都是错误的,又没有良好的管理基础,我经常说“IT行业是高科技,但是管理上是极其落后的”。

敏捷环境下的团队,大部分组织都打破了“筒仓结构”,团队具备了很强的“跨职能”特征,团队是由原有的各个部门的人员构成,同时团队中提倡“一专多能”的方式,一个人员同时具备多种角色,这个时候考核就出现了很多挑战:

  • 原有的管理者无法了解团队的具体工作任务,考核无从下手;如果采用多个管理者对多个团队的方式,绩效管理成本巨大,而且结果也并不如意;

  • 原有的基于“岗位”的静态固定人员,变成基于“角色”的动态能力组合;绩效管理基于专长进行还是基于能力进行,是一个两难的决策;

  • 原有的稳定的单一过程度量指标会变成叠加动态方式的多元指标;原有的稳定过程,由于“新人”的加入从“量化管理”的角度看到更多的“噪音”。

敏捷团队绩效管理框架

基于以上原因,敏捷团队的绩效管理模式是不能沿用传统的绩效管理方式的,必须做出一些改变。

绩效管理是一个复杂话题,绩效管理方法取决于行业,组织规模,组织结构,管理文化,业务状态,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团队成熟度以及管理能力等多个因素,也有多个绩效考核方法和框架可以参考,BSC(平衡计分卡)、KPI(关键绩效指标)、BPC(个人事业承诺)、360(360度评价)等等。

我们在多个敏捷Scrum团队中采用了一套基于360度评价的面向业务的考核框架,用来替代传统组织中常见的基于KPI的绩效管理,至今运行效果良好。


在这个框架中,负责业务/产品的PO角色,个人绩效中的70%应该由所负责的业务/产品业绩目标所决定;剩余的30%来自于沟通、协作、敬业度、专业能力等维度。

敏捷团队中的所有人员,个人绩效中的70%是统一的,也就是说所在团队中的每个人得分都一样。这70%又可以拆分为30%和40%的两部分,其中30%由所负责的业务/产品业绩目标所决定;另外的40%,由沟通、协作、质量、效能等构成。剩余的个人绩效中的30%,是个性化的,取决于沟通、协作、敬业度、专业能力等维度。

业绩考核主要取决于业绩目标,这个基本上是定量的,面向服务或者产品成果,大部分情况下是由产品或者服务的直接数据来提供的,这个部分常见的核心指标有销售额、利润、订单量、市场占有率、用户量、日活、周活、月活、转化率、留存率、续费率、获客成本、NPS推荐度等等,而且这些指标在考核周期前就已经确定。


当然在这个框架下,我们也不建议使用OKR目标达成率等来进行考核。但是某些情况下,如果业绩考核没有很好的定量指标,或者管理者坚持使用OKR目标的情况下,我们推荐OKR目标的比重不超过15%。

团队考核是针对整个团队来看的,面向团队和过程,一般采用主观和客观方式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团队一般有沟通、协作、态度等维度,这些基本上是主观评价,可以由管理者给出,或者采用360评价的方式,由团队外部的相关配合和协作方给出综合评价。还有产品/服务质量、需求响应周期、前置时间、吞吐率、版本发布次数、人均产能、人均效率等关乎质量、资源效率和流动效率的过程指标,这些一般由客观数据直接给出。其中可能还有团队成长、人员晋升等指标,这些也是可以采用主客观结合的方式给出。

个人考核是针对个体的,一般是主观的,使用360评价的方式,团队内部互评,团队外部互评,管理者评价等方式进行。个人考核会关注沟通、协作、态度、成长、价值观、技能、能力等维度。

敏捷团队考核转变

上述的敏捷团队绩效管理框架,对比传统的绩效管理,会产生几个核心的变化。


  • 考核主体

敏捷团队的考核主体不再以传统的管理者为主,而是以360评价为主体进行。管理者的权重在这个框架下是降低的,避免了一言堂和主观的偏袒,相对来讲,这个考核方式更加的客观和公正。

  • 考核对象

传统的绩效考核针对的基本都是员工个体,而敏捷考核框架下的考核对象从个人变成了团队。团队是敏捷组织内的核心单元。

  • 考核主题

传统的绩效管理面向的是技能和能力为主的考核,在这种结构下,中高端人员天然具备“豁免权”。敏捷考核框架是面向业务的考核,一切以服务/产品的结果来体现团队价值,以实际的商业世界来映射,面向“价值”。

  • 考核方向

传统的绩效考核大多考核的是行为价值观,这部分的内容是偏向于主观的。敏捷考核框架则是以目标为主的考核,关注业务目标、产品目标、团队目标。

  • 考核状态

传统的绩效考核大多是“静态”考核,考核方式和考核维度都是固定不变的,想一想你自己使用的考核表是不是多年没有发生过变化?敏捷考核框架则是“动态”的考核,考核框架是固定的,但是考核具体内容可以随周期发生变化。

  • 考核办法

传统的绩效考核主观为主,虽然基于客观设定,但大部分分值都是主观给出的。而敏捷考核框架则是以主客观结合的方式进行设定,实际执行也是不偏离设定初衷的。

  • 考核周期

传统的绩效考核大多按照年度或者月度进行,要么太长,要么太短。按照年度的方式,在考核时间点,要回忆整年的员工表现,要提取大量的过程数据,都是极其消耗精力的。很多员工在考核时间点前后表现异常活跃,就是想用短期表现来掩盖长期的绩效缺陷。按月的短期考核,又无法看到成果,只能聚焦在任务进度、常规执行等方面,关注在过程中。

敏捷考核框架则是以季度/双月为主的考核周期,可以和OKR实施周期完美匹配,通过成果和目标达成来观察团队绩效。

  • 考核目的

传统的绩效考核目的是以“奖惩”为目的进行的,主要是用“外驱”来进行,考核结果直接运用在“分钱”和“砍人”上,包括工资、奖金、晋升、调岗和淘汰上。敏捷考核框架则是以“激励”为主的考核,使用“内驱”为主进行,考核的主要结果是进行“人才筛选”,从而带来组织绩效提升。

还有很多细节部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暂且不聊,小伙伴们关于考核还有什么问题,可以一起留言给我。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4NTgxNTI5OA==&mid=2247484439&idx=1&sn=d61d6b72904c8a2c37b52adb7b775002&chksm=cfa2657af8d5ec6cd1143a11f7ea884f87de8806e0aa63d43181930a39388e423fc284bf613e#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