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考证书到底有什么用(续集)

297 2023-08-23

前两天有小伙伴群里聊起考证的事情,对56老师的证书进行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羡慕,也引发了对证书具体有什么用的一些讨论。李老师为此更了个文章,从解决问题、思维升级、社交以及工作等方方面面都说的很清晰,有困惑的伙伴可以移步链接查阅:考证书到底有什么用。

我非常赞同李老师的观点,这里面也确实有自己考证书的一些真实的心路历程。但说来惭愧,我的证书相较于同行的老师们非常的少,不足以从数量上去给出权威的观点,我就结合我对这个事儿的一些思考,来聊聊我比较主观的一些看法。

ps 周一了,闲聊一下,放松放松,饮茶先~~

00

到底在问什么

这个事儿我思考了很多年了,并不局限于证书,其实我们经常会有这类疑问。K12阶段,父母一心想让我好好学习,那么好好学习有什么用呢?大学毕业了找了一份还算喜欢的工作,但还是去读了研究生,研究生有什么用吗?同样的在工作中了,还有证书要考,或者职称要评,又或者是要去读博、转行、创业,这些都有什么用呢?

所以,证书是否有用,这个疑问,重点不在于“证书”,而是在于“有用”。而关于是否有用的判断和认知,则本质上是对价值观的一次挑战。

01

二极管思维

首选需要明确一点,我们可以认为关于是否有用的价值观没有对错(当然在是非观念判断内),但上来就回答“有用”还是“无用”,是非常典型的二极管思维,也就是我之前讲过的尖端思维。这样的思维本身就有很大的争议,因为这会让本来一个有较丰富讨论空间的话题变成了一个绝对扁平化的态度,从更多的可能性和启发性,逐渐演变成了说服和赢(这也是网上“喷子”如此多的原因)。

因为从辨证思维来看,“有用”本身就是相对的,一定是在应对某些问题或者需求方面有效果,才能算是一种有用,也就是一种“最佳实践”。而抛开这些事业环境因素单纯讲绝对有用,那一定是耍流氓。所以不管是回答有用,还是无用,就一定会被认为是错的,并且一定会根据对方言辞的漏洞(即那些不能覆盖的场景)不断互相battle,从而陷入混乱。

所以,面对这种问题,如果真想找到一种适合的答案,可以有两种思路。一个是如老李的文章观点,从最佳实践角度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去分析证书到底能发挥什么作用,带来哪些价值;另一个思路就是本文的观点,从价值观角度出发,看看自己的对待学业、生活以及职业和自身的态度,是否有哪些可以改进或者丰富的空间。

02

好牌?烂牌?

成年人的世界,大多是利益驱动。我们常说,钱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你看各种社会新闻,各种富二代、明星和所谓的精英,因为无法管理好自己而“塌房”。相较于普通人,几千年不吃不喝都攒不下如此巨量的财富,那么真的让他们“万能”了吗?财富带来了所谓高级的物质生活和人脉圈子,但是无法改变内心的空虚,以及真正的幸福感。

真正的幸福感,是植留在每个人心中,极大发挥能动性的一种潜意识,我们所做的所有的事情都在受到这个目标的牵引。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很高的修为和很大的格局,所以这个幸福感就被具象为钱、学历、好的婚姻,或者说其他那些外在的东西。但实际上呢,拥有这些的人,真正踏实快乐的也并不多,因为人生的境遇是不断变化的,这些只是客观事实,就算一把好牌在手,但是打的稀烂也比比皆是。

相反的,我们能看到的励志故事也有很多。寒门贵子,学渣逆袭,草根创业走向人生巅峰……这些就是烂牌打好的案例。好了以后呢,所谓福祸相依,只有站到高处才能有跌落的资本。就这样不断轮回,在与岁月的动态博弈中去走完这一生。

可见,不管是好牌还是烂牌,这里面存在很多的客观因素无法改变,只能接受的现状,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审时度势,调整自己,不断提升打牌的能力,把焦点从牌,转移到怎么打。

03

打牌

“听过很多道理,都过不好这一生”,这句毒鸡汤大家似乎都听说过。这是典型向外求的心态,通过“道理”帮助我们去变得更“好”,这依然是陷入到了二极管思维中。因为所谓的道理只是过去的经验,只适用于当时那个场景,但不一定成为所有场景的最佳实践。作为人生的绝对主导者,我们需要主动构建一些东西,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提升上来,把人生的主导权利争夺回来,从向外转向向内,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思考:“我是谁,我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以及我应该怎么做”。

从瀑布的角度看,人生这个项目有非常清晰的阶段性目标。比如求学阶段就是顺利毕业,毕业后找个好工作,结婚生子,然后退休养老。然而人生终究不是项目,看似简单的标准却也是一个围城,有的人是厌倦了觉得无趣,想开辟自己的人生轨迹,而有的人因为客观环境限制,变成了可望而不可即。

所以此时,我们需要致良知,通过内心深处价值观的不断自洽,才能找到这些终究问题的指引。大到人生观,小到一个证书的选择,我们都需要不断自问,我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你觉得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以及,为了得到它你愿意付出什么。

因为好处而努力,我们称之为普通人;因为天赋而能得到,我们称之为精英;因为想要做而做,做了就是得到,我们称之为——圣人。

这些问题都很深奥,细品之又非常有深意,苍白的语言已经无法言明。夜深人静,心流涌动之际,直面这些问题,不知不觉就走到哲学的小路,进而走向智慧的山峰。我们开始不自觉的思考一切问题的终极答案,然后走到最后才发现,终极答案的本质,就是不断发起思考的每一次的脉冲。

04

回归初心

撇开迷雾,回归本心,很多答案其实是不言自明的。而我们所表现出的纠结,可能是压力太大后内心的迷失,或者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甘心的一种拉扯。除了要明确内心最深处的价值观和幸福感的定义外,还需要在理想和现实中做出取舍和权衡:想要搞钱可能就得007不断被卷,想要平静安逸就得选择安稳和一成不变。想要两者兼得,一般都得几代人的努力,而且,如果自己是个能折腾的,还难以保证永恒。

说到底,还是个心态的事儿。

阳明先生所言,所谓的心外无物,就是结构化的把人生所有的境遇拆解为事变和心境。事变是外界环境因素,客观事实,天要下雨,车要拐弯,没办法控制,只能选择接受。心境呢,就是你的感受,合起来就是一种价值观和标准。不一定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求能保持“此心光明,问心无愧”。

说了半天,因证书事件而起,然后看似毫不相干,以小见大吧,玄之又玄,懂得都懂。

最后用一个小故事结尾:

读研某次课堂上老师问了一个问题,说现在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我当时主动站起来回答,说,这些知识从理论上丰富了我的头脑,让我对知识体系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为后续的实践提供一定的思路。因此,理论体系虽然不能直接指导实践,但是确是一个方案形成的抓手,而理论知识补充的越多,思维越完善,更有有助于提出更有价值、更见效果的方案。

也不知道说的对不对,总之老师挺满意。

证书有没有用,看你想怎么用。但是努力考证的你,有用;你为了获得证书踏踏实实学习的过程,有用。你付出的这些努力,会更大概率,让有用发生。

这是我们修行内心,不断致良知的过程。良知,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更文:酱

头图:Master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2MjExNTc4MQ==&mid=2247484876&idx=1&sn=e9e200b9c2a93ffe8a7f8a0a829760d1&chksm=ce0d8766f97a0e70ce470af60078f62ff1d3ccae33bb06a67654cd3942ecd3dcb4764702f063#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