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DP哥知识管理三原则

238 2023-07-21
金三银四跳槽季,有认识的小伙伴跳到了心仪的单位,实现了收入翻番和职级跃迁,挺让人赞叹;也有小伙伴悄悄地找DP哥告别,表达一些感激,也挺让人欣慰。
这个时候会想到“再别康桥”,尤其是下面的两段,用来形容小伙伴离职再恰当不过。

寻梦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但今天要说的不是跳槽和离别,而是知识管理。本文将会分享下DP哥独家的“知识管理三原则” 。


 星辉与云彩
很多小伙伴走了,挥挥手,带走了一船星辉,没带走一片云彩。仓促而苍白的交接,不知散落在某个角落的文档,通常导致交接者要么懵逼,要么苦逼。究其根因,就是没做好知识管理。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隐形知识(Tacit Knowledge)。隐形知识通常指非正式或者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也包括洞察力、直觉、团队默契和组织文化等。对于技术团队而言,直接面对面沟通是维持这种知识传递的有效方式。而如果知识仅留存在个体身上,不能有效留存在组织内,则人的流失就会对企业带来很大伤害。对于这些基本概念不做过多展开,网上文章大把。

上面徐志摩的两段诗出现两种东西,“星辉”,“云彩”,“云彩”虽然摸不着,但是看得见,而且有形,可以用来比喻存在电脑里的文档等显性知识,“星辉”则是一种意象,可以用来比喻隐形知识,在不懂的人眼里,是空空如也,在懂的人眼里,是满满的价值。带走了一船星辉,而不带走一片云彩,是真的带不走吗?不是,真相是压根连一片云彩都没留下。

 缺乏知识管理就会导致这种连“一片云彩”也留不下的问题,典型如下
  1. 老员工离职造成知识经验断档,换人接手成本很高。
  2. 资料分散零乱,查找起来费时费力。
  3. 信息难以共享,团队成员重复劳作。
  4. 同样的坑反复踩,小伙伴们反复浪费精力与成本。
而现在可用来知识管理的工具很多,大多是Wiki类,比如有道、飞书、语雀、Confluence,什么工具并不重要,使用得当都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这个也不做展开。
 

知识管理三原则
DP哥对于知识管理的思路就是,把知识管理和日常协同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日常协同中,完成主要的知识积累。由此得出的三原则是“信源即知源、日常即沉淀、利己即利他”。


信源即知源:这里面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打造内部协同”单一信息源”的规则,二是把一切信息纳入到知识管理的范畴,并进行定义分类。

知识都是来源于日常工作,日常工作中充满了过程信息,业务方案、需求文档、会议纪要、领导决策、项目计划、问题列表,这些内容可能孤立存在于各种系统中,或者不同版本的内容充斥在各种系统中,内容的上传下达会产生很高的沟通成本,每转述一次,都会衰减和走样。

为了避免无效沟通、可以规定所有的沟通内容都要在Wiki上,同一内容的信息源要来自同一页面,仿佛关系数据库,要尽量减少数据冗余。而信息源在产生的时候,就应该知道信息属于知识管理中的哪一种分类,按照规则进行加工管理。企业也应该通过敏捷方法,引导大家多多透明自己的工作。
 
日常及沉淀:我们必须把知识的生产、加工、管理纳入日常工作中,形成统一的工作习惯,按照“信源即知源”的要求,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完成大部分的知识积累。否则,在事后的积累总是会变成应付。而知识管理规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应该按照Scrum的思路进行迭代式复盘和优化,“日常“是在过程中的日积月累,“沉淀”是历史成果,企业应该明确规则,巧妙地使大家不知不觉地在日常工作中完成“历史责任”。大家提升协同水平,提高信息和知识的加工能力,为个人和企业沉淀下价值,这是共赢的事情。
 

利己即利他稻盛和夫说过,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在知识管理方面,在这句话反着说也成立。带着一颗利他心来做利己的事情。在企业中,大家彼此知识背景与职能不同,有大量需要跨团队利用支持的场景。而日常中经常见到团队自建的孤立知识管理系统,仅仅给自己看,无法做到跨界流动,也无法产生更大价值。当知识能够跨界流动时,才容易涌现出知识组合的创新,大家应该积极利用自己的知识和他人的知识进行连接,创新往往会不期而至。企业应该正向激烈这是行为。

 

生而知之者,上也
最后再掉一次书袋,聊下《论语》里面的一段话,DP哥的部分想法来自于这句话。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通常解释为“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大概意思是说要每个人禀赋不同,要因材施教。

再引申一下,可以解释为“智慧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获得,通过观察之后的反思自我获得,见微知著,是最高级的方式,通过学习和模仿他人的方式获得,就差了一些,通过自己的碰壁来获得,则是一种很痛苦的方式,如果遇到困境还不学习,简直就是无药可救了。
 
我觉得把这句话和知识管理扯上边,则可以解释为,对于知识管理,在日常工作自然积累,是最好的知识管理方式;通过事后的另外整理,则差了很多;事前不学习,等着碰壁的时候再找方法,就更差了;反复碰壁也不加以总结积累,那就是愚蠢了。
  

随便一个工具,都是够用的
 网上看了些文章,有些文章描述了大多数知识库管理系统生存状态并不理想,70%以上企业知识库几乎无人用或仅勉强有人用”的现象,由此哗众取宠地指责Wiki类的工具,说“知识库产品大多是无用垃圾!”其中有些作者也提出了一些思路,但也不过是通过精神、物质奖惩等促进知识分享、改善系统优化检索等手段。这些手段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并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根源。这个问题的根源是“必须把知识管理和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不应该是事后的整理行为”,好的知识管理是高效协同的结果,而不是别的;市面上随便一个工具,都是够用的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3NTgzMDAxNg==&mid=2247483818&idx=1&sn=568e310acaeb7dc4834e66d7fe34e04f&chksm=fd1c60c5ca6be9d3275e5e0d8a52ecd19385bc7de58a1d46155a6da2826a53ccb334917ec506#rd

专注于互联网企业的项目管理领域,敏捷实践者!沉淀来自于读书、思考、实践。

22 篇文章
浏览 6910
加入社区微信群
与行业大咖零距离交流学习
软件研发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白皮书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