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敏捷教练自我修炼系列之引导技术篇(三)引导过程设计

281 2023-07-14

导语   

要设计好引导过程要先充分理解团队的需求,再此基础上才能设计出能够帮团队实现目标的引导过程。接着还要对待讨论的复杂议题作一定的拆分,然后就可以进行引导过程的具体设计和实施了。实际上,引导过程中的步骤可以抽象成为流程模块,我们可以像搭积木一样用流程模块把引导过程搭建出来。比如下图就是一个可以完成单个简单议题头脑风暴的引导过程设计图,里面包含了多个流程模块,用特定的符号来表示。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流程模块的种类和用途。

流程模块  

流程模块分两种,一种是基础模块,另一种是由结构化讨论工具为框架、基础模块为砖瓦组成的结构化模块。

基础模块  

开场模块

作为会议的第一步,正式开始讨论前的很多重要的铺垫工作需要在这一步完成:

o重要信息传递

会议目的、产出、、议程、参与者等重要信息需要在这一步传递给参会者。

o鼓舞

说明本次会议目标对组织和个人的意义,使群体目标和个人目标产生联系。激发与会者的参与热情。

o建立与会规则

和引导者单方面给出规则相比,参与者共创与会规则效果会更好。因为参与者会对自己创造并承诺过的规则更有遵守的意愿。但是为了确保规则指定的效果,引导者可以给出一些基本规则作为提示,让团队以此为基础一起完成规则的制定。常见的规则有:电子设备静音、积极参与、轮流有序发言、讨论对事不对人等等。

o破冰、联结

如果参会人彼此不熟悉或者团队氛围压抑,那么陌生、拘束感或紧张感会大大压抑讨论的活跃度。所以要根据需要安排破冰、联结的环节,让团队放松下来并相互熟悉。相关内容可以参考文后的推荐阅读书目。

在会议流程图中,开始模块用下面的图形表示:

结束模块

结束模块最主要的作用是总结回顾和促发行动,总结回顾要覆盖的内容有:

o会议过程

o目标达成情况

o会议设计好的和不好的地方

促发行动部分要重申下一步的行动以及团队做出的承诺。

在会议流程图中,结束模块用下面的图形表示:

信息模块(输入或成果输出)

信息模块可以是在会议之前准备好作为讨论输入的信息,也可以是前一个环节的产出成果作为下一个讨论环节的输入信息。在会议流程图中,结束模块用下面的图形表示:

发散-收敛模块

群体决策过程中的核心模块,包含了一个发散、震荡、收敛的完整过程。通过采用适当的发散、震荡和收敛工具就可以定制出符合需要的发散-收敛模块。

结构化讨论模块  

通过使用结构化讨论工具作为基本框架再加上基本模块就可以组合成能完成特定讨论的结构化模块。

单一题头脑风暴讨论

一个发散-收敛模块和一个信息模块就可以组成一个能完成像“如何提升代码质量”这样单个议题的讨论模块,如果发散-收敛模块采用头脑风暴方式,那么这个结构化讨论模块就是单议题头脑风暴讨论。

多个独立议题的结构化讨论模块

可以看到,之所以称为独立议题是因为议题之间只有讨论的先后顺序关系,而没有前后依赖关系。也就是说先讨论的议题的产出不会成为其后讨论的议题的输入。

世界咖啡

以世界咖啡结构化讨论工具为框架的模块,如下图:

ORID

以ORID为框架的模块,如下图:

常用的工具还有很多,可以参考相关书籍,此处不再赘述。

整体设计  

有了流程模块,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把它们组合成我们需要的引导过程了。这就是整体设计要做的事。设计和引导过程如下图所示:

         

理解需求  

任何引导的需要都来自团队解决实际问题的诉求。当团队有问题解决、共识达成、方向探索等等群体决策需求时,可能会找到敏捷教练寻求帮助。或者敏捷教练观察到团队有这样的需要也可以找团队讨论。总之,在一开始敏捷教练作为引导者要和团队就需求形成一致的理解,特别是就一些关键要素达成一致:

目的,活动要实现的目的

产出,活动的最终产出,判断是否达到目的的标准

参与人,有哪些人需要参与活动

拆分议题  

如果讨论的议题比较大,无法在一次“发散-收敛”过程中完成,就要把议题进一步拆分,直到每个拆分出的议题差不多都能在一次“发散-收敛”过程中完成。然后确定每个议题的预期产出。也可能存在有的议题在一开始觉得比较简单但实际讨论过程当中非常复杂的情况,需要现场根据情况临时调整。下面是一个拆分的例子:

主题

如何提升团队迭代运作的成熟度

拆分后的议题

如何改进需求质量

如何改进团队内协作

如何建立有效的度量体系

产出

改进方案和计划

改进方案和计划

改进方案和计划

另外,不是所有的议题在一开始就能够确定,也经常会有讨论过程中后续议题依赖于前面议题的讨论产出。

议题拆分好以后就可以搭建引导过程框架了。

框架设计  

首先根据拆分好的议题的特点匹配对应的流程模块并明确期望的产出,然后根据议题间的逻辑关系把流程模块衔接起来。下面就以常见的回顾会为例来进行引导流程框架设计。

回顾会的核心议题主要是两个:一,当前迭代有哪些做得好的和需要改进的;二,针对议题一讨论发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计划。所以除了必须的开场、结束、信息输入等基础模块外,针对议题一可以采用一个“单一题头脑风暴讨论”模块,而针对议题二采用一个“多议题讨论模块”,再加上产出可以形成下表:

议题

当前迭代有哪些做得好的和需要改进的

针对议题一讨论发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计划

流程

单议题头脑风暴讨论

多议题讨论模块

产出

做的好的点和需要改进的点的列表

针对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计划

接下来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按照议题间的前后逻辑关系把相关模块串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最基本的回顾会结构框架。

下面再介绍一些不同场景下引导框架设计的例子:

目标和行动规划

目标和行动规划也是团队中常见的一种会议类型。团队一起把一定时间段内工作目标以及相关的行动计划制定出来。以下面的主题为例:

主题

研讨团队上半年团队改进目标和行动

拆分后的议题

上半年团队改进目标

实现目标的方案和行动计划

产出

改进目标

改进方案和计划

         

根据经验,议题一可以用一个单议题头脑风暴讨论。而议题二的情况会复杂一些,通常一轮发散-收敛过程后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很可能又衍生出很多子议题要进一步讨论。常常因为时间限制,参与人数又多,这些子议题的讨论常常采用分组讨论或世界咖啡的方式。为了让团队尽可能多的参与讨论,我在这一步经常会选择世界咖啡。最终设计出的结构框架如下:

产品探索

产品方向探索是比较复杂的一类引导过程,通常会包含一系列的议题以及多个“发散-收敛”过程,且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也非常的大,需要及时调整。下面是对议题的拆分和流程工具的选择:

主题

产品方向探索

议题

理解产品现状

理解用户、定义问题

解决方案探索

原型设计和验证

子议题

采用SWOT方式分析产品现状

明确产品愿景

挖掘和理解典型用户

                 

识别痛点

第一轮:自由探索

第二轮:深入探索

原型设计

原型验证

流程

单议题头脑风暴讨论

单议题头脑风暴讨论

单议题头脑风暴讨论

单议题头脑风暴讨论

单议题头脑风暴讨论

单议题头脑风暴讨论

单议题头脑风暴讨论

单议题头脑风暴讨论

内容框架

SWOT

愿景风暴

用户画像

用户体验地图

                 

                 

纸原型

故事话剧

产出

分析结果

产品愿景

典型用户画像

痛点

方案

拓展后的方案

原型

验证反馈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设计,形成如下框架:

细节设计  

框架设计完成后就要对其中包含的所有模块进行细节设计。这时前文介绍的常用工具就要派上用场了。

发散-收敛模块的设计

 “发散-收敛”过程是细节设计的重点。我们要根据需要把合适的工具用在合适的环节。比如说一个基本的头脑风暴过程,经过最简单的设计,就是下面这样的:

         

头脑风暴的特征是在发散部分选择了“独立撰写”等任何避免相互发言干扰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可以补充或替换其它工具以满足需要。比如说,如果我们希望在发散阶段加强相互启发,可以把“独立撰写”改为“启发接龙”。有比如说,震荡期为了加强大家相互的理解,加入“换位思考”,在收敛阶段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思考决策,可以加入“决策矩阵”。整个发散-收敛的过程设计就会变成下面这样:

         

“开场”模块的设计

开场模块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定制,典型的开场过程通常是这样的:

1.欢迎词

2.说明会议的背景和目的和产出

3.说明会议的意义(对组织和个人)

4.介绍会议流程

5.会议规则

6.停车板

7.破冰环节

其中破冰环节方法非常多,有很多相关书籍,而且网上也有很多这方面的介绍,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相关内容本文不再赘述。

另外,很多会议会有自己独特的开场过程。以回顾会为例,下面是常用的一些环节可以选择:

“信息输入”模块

这个模块通常是为了让后续的讨论更有效,而给团队的一些信息输入。比如说行业研究、调查访谈、统计分析等等。

“结束”模块

结束模块部分的设计注意要明确成果及其后续行动并发给所有人。

设计初步完成后,需要和团队沟通设计方案并得到团队的反馈。修改完成后,还要得到团队的最终确认。

回顾总结  

活动结束后还要对引导过程进行复盘,发现过程中做得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为未来引导过程设计的参考。这一步非常重要,它让我们形成了引导的学习闭环,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能力持续快速的提升。

小结  

到这里引导技术部分就全部讲完了。引导技术为敏捷教练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群体决策工具,让团队辅导过程更加有效。本系列文章围绕敏捷教练的工作场景介绍了引导技术的基本应用。如果希望了解更多相关领域的内容,请参考“推荐阅读”部分列出的书籍资料。

         

推荐阅读

《结构化研讨 参与式决策操作手册》Sam·Kaner 等著

《引导 团队群策群力的实践指南》 Ingrid Bens

本系列其它文章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2MzA5MDgzMg==&mid=2247484126&idx=1&sn=77b93023bcfabb44f05ce5f69b1a0e72

作者本名李国柱,长期从事企业数字化和精益敏捷转型、研发效能提升、产品创新增长方面的咨询工作。坚持通过成就别人来成就自己,持续和团队共同成长。

16 篇文章
浏览 5252
加入社区微信群
与行业大咖零距离交流学习
软件研发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白皮书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