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数字化团队的需求管理,最小化Output,而不是最大化

274 2023-08-09

“数字化部门明年有什么计划啊?都有哪些事情要做呢?

要做的事情就这么点啊?那怎么支撑预算呀?得多安排点内容啊。”

“数字化部门安排了这么多人手,怎么确保大家工作饱和啊?

每个月安排这么点功能,你怎么保证大家不会划水?得多安排点功能进来啊。”

“我们也想有产品的整体规划,但是我们离业务场景太远,我们希望业务部门或者业务专家,能够为我们提供数字化产品的商业战略指导,但他们也对数字化产品的需求设计也一知半解,更多的只有传统业务的思维,最根本的,数字化产品并不是业务部门的考核指标,能够帮到的都有限。”

“另外,即使有整体规划,却总是被打乱,总是有更高优先级的事情插入进来。给需求排期的需求评审会就像战场,火药味十足,有的事情十万火急,有的事情一拖再拖。这些需求,真的都是根据业务价值优先级来排期的么?有科学的数据支撑吗?还是谁闹得凶,就让谁的需求先上呢?一旦客户方知道这个潜规则之后,大家都来闹,最后乱成一锅粥。”

数字化部门的产品整体规划,常常就这么做成了个笑话。

产品角色是数字化部门的火车头,火车头带的稳健又有节奏,是数字化部门良好运行的关键。

传统企业数字化部门的产品角色有很多种叫法,有的叫PM (Product Manager)也有BA,有的叫PO,有的地方还有大PO,小PO这种叫法,也有地方一个PO忙不过来了,就有几个PO代理人 PO proxy,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叫法。

今天不谈这些角色之间该怎么分工,那是完全另外一个话题。

我们今天先来讨论一下,如何更好地管理数字化部门的需求,有没有可能,尽量不要把数字化部门的产品规划做成笑话。

老规矩,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传统企业数字化部门的需求,都有哪些特点。

  1. 来源多,关联复杂。

之前我们也聊过,传统企业数字化部门的需求,来源往往很多,很杂。内部不同部门对同一件事情的描述,很可能互相矛盾。外部不同客户之间的需求好像相似但实际上天差地别。需要考虑的关联系统,关联数据也很多,需要很缜密的系统性思维。一想到同一个数据,不同平台和数据源之间互相矛盾,脑袋就大了。

  1. 难制定统筹规划,时旱时涝。

一般软件产品公司,基于企业愿景而制定商业战略,基于商业战略去制定产品目标和迭代计划,都很顺理成章。但这套理论在传统企业数字化部门是常常行不通的。因为传统企业数字化部门不能独立制定商业战略和迭代计划,而是需要考虑主营业务,考虑其他部门,需要考虑客户要求,这些优先级更高的事情。规划总是被打乱,干脆没有规划了。带来的结果就是需求有时候堆积如山,又有时候好像没啥事做了。

  1. 离业务场景远,主要靠猜想。

很多次在办公室里做需求分析的时候,我们认为已经推敲的很缜密,很合乎逻辑了。但是一旦拿到业务场景里的时候,往往上来就被打脸。

传统企业的数字化团队想要接触到终端用户,真实的使用场景,很可能需要先越过内部的商务部门,再越过B端客户,最后才能到达终端用户那里。

仔细想一想,内部商务和市场部门,对待甲方爸爸的时候,肯定小心翼翼,生怕影响了客户关系,数字化部门想要随随便便跟客户沟通?门都没有,得先过了自己人这一关。

那这么麻烦还沟通个啥啊,自己想到哪,做到哪就行了。

所谓创新,就是在撞大运。

同时,数字化部门是个花费中心,投入产出比很难计算。那管理层怎么去证明每一笔钱都花得有道理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证明每个员工都饱和到不能再饱和,那就堆功能吧。

收效我们控制不了,但是输出不能少。没准乱拳打死老师傅呢?

一方面,业务场景很难去验证,做什么心里是没底的。另一方面,功能还不能做少了,得多做,让大家忙起来。

哎,太难了。

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家两家的特例,上面说的这些是在许多公司里得到验证的通病。

让我们重新回到做产品的本质上来,用最少的Output,获得最大的Outcome,这是做产品的核心逻辑。如果出发点不是这个的话,我们不是在做产品,是在应付上级。

作为有一个产品人,做不出一个好产品,只是为了应付上级做没有价值的东西,这种职业生涯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传统企业的数字化团队里面,很难留得住资深的产品人。

说完了现状,我们说回到建议和实践上来。

很多公司都已经采用了需求评审会这个机制,那里也是各个需求方争抢资源,大打出手的地方。

需求评审会里面,大家会用到各种方法来评判优先级,什么Moscow原则,或者WSJF原则,这些都是我们推荐的比较理性和科学的优先级排序方法。也会用到各种非理性的,官职排序方法,性格强势排序方法和嗓门排序方法。

当然,有这样一个会议,是必须要有的,但是远远是不够的。

因为需求评审会只管理了需求的产生环节,也就是从想法Ideas,成为需求Requirements的这个环节。

然而事情远远没有结束,一个产品或者一个功能,都会有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

功能开发可能只是最简单的一步。开发完成了,测试,上线。但依然没有结束。

产品或者功能在市场上推广、应用,需要有一系列指标来衡量是否达到我们的预期,产生价值。谁来定义这些指标?谁来监控、收集这些指标?这些指标衡量了谁的工作?这些角色肯定不能混淆,不能既当裁判又当球员,那谁来定义这些角色?

如果产品在给定的周期内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我们需要如何去挽救,是加大推广力度?更多的宣传?还是继续优化产品功能?

如果依然没有达到预期,我们是否考虑淘汰该产品?淘汰机制是怎样的?如果有几个人用,但是不多,没有达到预期,那么如何合适的退出?微软也淘汰了不少产品,各个老版本的Windows,当年的MSN,MSN空间,马上还要淘汰IE。可以借鉴一下这些产品的退出机制。

相反,如果一个产品反响不错,各个指标显示良好,同时又符合公司的发展战略,那么接下来呢?是加大投入?还是收益套现?

我们打开视野,看一下,一个产品或一个功能的生命周期。

  1. idea 想法阶段,可能是自己拍脑门,也可能是某个客户想要。

  2. Requirement 需求阶段,这时候我们放进待办列表,安排了一个可能会着手工作的时间。注意了,这里是可能的时间。

  3. Deliver 交付阶段,这时候我们终于开始着手开发这个功能了,细节设计,研发和测试,部署都在这阶段完成。

  4. Apply 应用阶段,这时候产品或功能被交到真实用户手里,在真实应用场景里了,用的咋样,创造价值了么?各项指标如何?

  5. Boost 激励阶段,这时候,产品反响很好,我们可以趁热打铁,增加收益,如果反响不好,可能需要加大投入尝试挽救。

  6. End 完成阶段。这里有三种情况,

    1. 第一种,产品成了爆款,成为战略级的产品,那就需要正式把这个产品推进下一阶段了,需要提到一个更高的地位上来,单独立项,单独规划投资。

    2. 第二种,产品有人使用,客户粘性也够,但增长空间有限,产生的价值有限,仅仅是维护就足够了。那么需要转化成维护状态,投入成本,团队规模和能力都要做相应调整。

    3. 第三种,产品没人用,或者没几个人用,那就只能宣告产品正式淘汰。

当我们开始接触一个需求的时候,不只是先想它的优先级是在手里这么多事情里面排第几。更应当先想想它的整个生命周期,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几点就是:

  1. 这个产品或功能的运转各项指标是什么?谁来监督评审,谁来收集,谁来提升这些指标。

  2. 什么情况下要考虑进入激励阶段,激励阶段的投入有多少?就好比赌输了钱,我手里还留有多少筹码可以加码?

  3. 这个产品或功能,进入维护期,交给谁来接盘?关停好说,就没有额外工作量了。进入下一阶段也好说,需要单独筹划预算。进入维护期就复杂了,进入维护期的产品越多,业务越复杂,团队的担子越重。

这些都对应着产品生命周期里后面几个阶段。如果没有提前想清楚,就开始给需求排期,开始开发。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打乱仗的。头两个项目还好,越到后面,进入生命周期后半场的产品或功能越来越多,数字化团队就开始吃不消了。随着包袱越积越多,最开始还担心工作不饱和,马上就会发现满头包。

那么如何增加对产品或功能全生命周期的关注呢?

  1. 升级需求评审会,在需求产生阶段就要考虑运行指标、监管角色、追加筹码的能力,以及善后的工作。

  2. 成立产品评审会,定期盘点整个产品资产的健康状态,加快试错和淘汰速度,定期大扫除,给团队减负。

当然,这里说明一下,产品级和模块级的需求才会进入到评审会里来。功能级别的需求,例如Feature级和Story级,像是修改几个字段,增删改查的功能,肯定是日常产品经理自行处理就好了。注意需求分层就好了。

这两个操作在通常情况下,能够减少很多Output,一方面控制进入需求的质量,另一方面去掉没带来价值的产出。

当然,会有很多类似的实践来控制产出,提升成效。目的必须很明确,我们追求的是成效outcome,而不是产出output。时刻需要想到如何最小化Output,获得最大的收益。

这些的前提,只能是控制要做的事情,才能有精力把手头的事情做好。

好了,虽然讲的是需求管理,但这一期并不是讲产品规划该如何做,或者排优先级的方法论,这些方法论太容易被用歪。我们需要的是建立一种机制,能够让组织更活跃,更健康,能够自我调理和成长。

这才是组织的价值所在。

这里是老袁讲敏捷,B站同步更新。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2NDY3Njk2OQ==&mid=2247483819&idx=1&sn=7e8bdfb08794112a5f54802b98a72f3f&chksm=ce64fcadf91375bbac4c3a98a17872ad7be14be93738b6acc3da40c3cde3d0e5539cdc2664a6#rd

老袁: 敏捷转型咨询师、 Agile Coach、 作家。 B站Up主 《老袁讲敏捷》系列

39 篇文章
浏览 10.3K
加入社区微信群
与行业大咖零距离交流学习
软件研发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白皮书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