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职能部门的组织方式适合数字化团队么?

260 2023-08-09

#后数字化转型

#组织篇

今天的主题是关于团队组织方式的。

    后数字化时代,传统企业数字化部门早已经不止是最开始打江山的5、6个人的小团队。

    团队里的角色会更多样化:产品经理、业务分析师、测试工程师、数据工程师、前端开发、后端开发、运维人员、线上运营推广这些都是常见的角色。对于质量要求较高的团队,甚至测试工程师就会有几十个,还会分为技术测试和功能测试不同角色,如果规模更大,还会有专职的架构师团队,PMO团队,如果还有敏捷角色的话,还有敏捷教练,DevOps等角色,另外,可能需要再加上管理岗和协调岗……

    此外还有公司内部,因地制宜定义出来的岗位title。

    这么多的岗位和角色该怎么管理呢?如何更高效地组织呢?这是每个数字化部门领导都在思考的问题。

    有的岗位人数众多,管理工作繁重;

    有的岗位人数少,但需求又不稳定,不一定够饱和;

    有的岗位需要对接非常多的其他部门,信息非常集中,严重依赖一两个人成天“救火”;

    有的岗位交给了外包团队,有的岗位还是内部、外部和来自不同公司的外包团队混合编制。

   这些都是组织结构上经常遇到的问题。

    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按岗位职能划分,建立职能部门,因为传统企业一直就是这么做的。

    于是就有了第一批基层领导。

    马上,我们会发现这些需要紧密协作的职能部门之间,扯皮打架、甩锅不断。

    于是我们再建立起第二批中层领导,来管理这些基层领导。

    随着业务或者组织越来越复杂,我们发现依然很吃力的时候,我们再添加一层管理层,来管理这些管理层。

    ……

    管理金字塔越搭越高,管理层离一线工作越来越远,管理成本占研发成本的比重越来越高,组织越来越重,直到一天我们决定推倒一切重组,但是换个方式搭金字塔是不是就没问题呢?

    

    有没有其他可以尝试的选项呢?

    老规矩,讨论解决方案之前。我们可以先聊一下,传统企业数字化部门的组织结构,都有哪些特点。

特点1 地盘不明确。

    在传统企业里,其他各部门已经成功运转了好久,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稳定的“地盘”,制造,销售、市场、财务、法务、人事等等。一个企业运行了这么久,这些部门已经有了相对明确的边界、分工,在企业中肯定有自己明确的价值,否则早就不会存在了。

    而数字化部门像一个班级里的新生,最好是与其他人合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部赋能。

    但是,是数字化产品为传统产品赋能,还是传统业务为数字化产品赋能呢?坦率来讲,不同人心中肯定会有不同的答案。

    紧接着,问题来了,临界在业务领域和数字化领域之间的灰色地带,属于谁的地盘或者责任呢?

    这些新的领域,数字化与传统业务结合形成的新业务,根据项目而异,根据团队而异,根据各领导的性格而异。

    不同部门各自的职责边界,绝对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划分得清楚的。即使分清楚了,也只能是暂时的,尤其在大企业中,更难做到一刀切。

特点2, 很容易变得臃肿。

    一个专业软件公司,开发一套软件,给成千上万、甚至数千万上亿的用户提供服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非常严谨的工作流程,涉及到许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是简单的做一个页面,做几个按钮,几个表单那么简单。

    要考虑的内容太多啦,产品是不是伪需求?界面交互是否人性化?系统架构是否合理,是不是小小的改动,就牵一发动全身?业务数据是否有归口统一治理?是不是经常数据显示不正确,各种数据对不上?有没有敏感数据泄露?说是测试了,是不是上线一堆bug?产品性能如何,是不是按一个按钮等好久,几个人用就很慢?系统是不是不知道为啥就崩了?最后产品上线了,有没有人用?产品到底是给人添麻烦了,还是带来便利了?

    这么多问题想想都头大。这都是专业活,需要专业软件角色的专业技能。

    在传统行业的数字化团队里,不会因为主营业务不是软件产品就降低要求,相反,要求会更高。当传统企业的数字化部门不得不支持一大堆老旧系统平台互相关联,一大堆新老数据,互相依赖又互相矛盾的时候。数字化团队的产品和组织常常会比一个正常的软件公司更臃肿,更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牵扯到的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只会更多。

    为了应对复杂的业务背景,怎么办?加人呗!一个不小心,组织就会变得很臃肿庞大。不加人也可以,十口锅,八个锅盖,哪里需要哪里盖。这种情况下,团队覆盖的业务又臃肿了,好像方方面面都涉及。

    最后,这么多人,这么多业务,谁在干什么都很难说得清楚,职责边界更难界定了。


特点3, 变数大,不稳定

    首先是业务内容的变数就会很大,之前几期也说了,数字化部门想做什么往往并不由自己全权决定。公司层面的战略,客户的需要,政策的引导,以及公司经济财务状况都直接影响数字化部门的业务活动,在这些事情都考虑完了之后,还会考虑数字化部门自己内部想做的创新尝试,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所有这些因素都是不定性的,数字化部门只能接受这一点。

    其次,项目周期自身也会带来变化,一个软件项目,最开始可能只是几个人去验证方向,建设期需要大量投入人力,产品成功上线,进入维护期,又不需要那么多人了。而且经常需求要的很急,终止的也很快。项目或者产品的正常生命周期就是这样,那么这些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呢?

    人员的变动也是常态,一方面是离职,以我的观察,传统企业数字化团队的离职率一般是高于稳定的产品开发团队的。另一方面,数字化团队的成员常常会被当成“资源”,资源是随着需求走的,“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很难做到让小伙伴们专注在一个项目或产品上,甚至短期专注都很难做到。

    不同事项之间优先级和紧迫性会不停的变化,管理层会承担很大的压力,只能协调这些“资源”,在不同的事项上来回切换。

    “一会做一下这个项目,一会做一下那个产品,感觉自己是个打杂的。”这句话我听过无数次了。


    无论是人员在项目之间来回切换还是人员离职,组织的稳定性肯定是会低的,带来一系列坏处不用我多说。

    上面说了传统行业数字化部门的组织结构的三个特点,

    1.地盘不明确

    2.很容易变得臃肿

    3.变数很大,不稳定

    按老规矩,肯定还有其他的特点,今天只列出来三个。

    这些特点与其他部门会有很大反差,以销售或者商务部门为例,不可能今天让这个销售跟这个客户,明天让他对接那个客户,大家都知道蜻蜓点水出不了业绩。产品或者市场需要做的边界也很清晰,相对来说都会比较专注。


    所以数字化部门必须琢磨出自己的一套管理体系和组织方法,并不能照搬其他部门的方式,其中职能部门的建立,就是一个例子。


    明确一下,我们说的职能部门,指的是:测试部门,开发部门,设计部门,等等各种根据岗位角色划分的部门。

    合理的职能部门需要有明确的职责边界,负责的工作与资源能够合理匹配,人员和业务相对稳定、专注。


总之一句话,“打杂”从来不能是一个职能部门的主营业务。


    当这个职能部门招聘的JD,也就是岗位说明,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或者JD和具体工作内容大相径庭的时候,就应该知道职能部门已经不好用了。

推荐实践:

    如果不专注和不稳定已经成为困扰团队的一个重要因素的话,有几个可以尝试的实践:


  1. 围绕业务建立全功能小队,提升专注度。

围绕不同业务领域建立多个小而轻的全功能团队,尽可能让每个团队在一段时间内专注于一个业务领域。

专注的时间越长,业务领域越纯粹,越可以增加团队的专注度,更关注产品,关注业务,这个条件下,团队把上下游分工理顺,积累业务知识,提升产品质量,都会是很有利的。

  1. 建立“救火小队”,限制突发需求和杂事的影响范围。

在实践中,难免会有一些突发的杂事、必须要应付的,优先级又高的短期项目,尤其是一两个星期或者几天内就要满足的需求。像这种突发性强的杂事,难啃的骨头,可以统一归口到一个特定的小组里面来。把不稳定性和突发事情限制在这个“救火小组”里,而不去搅乱整个组织。

得让大家知道,这个小组为了大家的专注,而牺牲了自己的稳定。同时这个救火小组里的成员,需要他们的性格匹配这个岗位,喜欢接受挑战,希望尝试不同的内容,最后公司内部升迁或者加薪要注重考虑这些救火小组里的消防员们,也应当重点关注他们的情绪。

如果实在没有合适的人选组成这个小组,那么就采取不同小组轮值当“救火小组”的方式,起码让大家有一个心理预期,在这段时间内,我们会去处理一些杂事,其他的事情我们会放一放,突发的要求会很正常,但是下个时间段,我们会回归到专注上来。

同样是做事,建立心理预期之后,大家的心态会好很多。

  1. 建立社群

想必大家也想到了,围绕着不同的业务线建立全功能团队也会有一些问题。比方说,重复造轮子的问题,业务孤岛的问题等等……

这些可以通过社群的方式来优化或者解决,我们将来在另外一期专门来聊一聊社群的好处和玩法,有些时候能够代替职能部门起到很好的收效。

    总而言之,数字化部门的组织架构有自己的独特性,并不能照搬其他部门的管理方式。

    并且,数字化部门的组织架构是一门综合学科,并不是某个敏捷实践或者采用一个JIRA工具就万事大吉,需要一系列的实践和组织方式来不断优化。

    

    从根本上来说,组织架构的根本出发点,是应该去创造足够的条件,让团队能够自己去解决他们所面对的问题。

    除了人力资源,预算这些刚性的需求之外,更多的专注,更多的稳定性,应该是组织上能够给到团队最大的帮助了。

    今天聊了数字化部门里面的组织结构,并不是推销什么万能解药,而是思考,组织如何能够更好帮助到团队。

    还有什么是组织应该给到团队的帮助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2NDY3Njk2OQ==&mid=2247483803&idx=1&sn=5e2e6b5ed597601e6e5e76b02ef5d5e0&chksm=ce64fc9df913758ba4d78ffbb143c51e92a730198347f94afd6aea45300c078f4bb460313db2#rd

老袁: 敏捷转型咨询师、 Agile Coach、 作家。 B站Up主 《老袁讲敏捷》系列

39 篇文章
浏览 10.3K
加入社区微信群
与行业大咖零距离交流学习
软件研发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白皮书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