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文化篇:公司为团队成长操的这些心

215 2023-08-09

上一篇我们聊了组织结构,比较宏观,关于组织结构的话题还有很多,后面可以慢慢聊。

今天往下看,数字化团队里面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元素了,

也就是人。

关于团队成员,组织可以说是操碎了心。

为了了解每天大家都在干啥,干的咋样,于是就有了周报、日报,各种报表,KPI,OKR这堆东西。

为了让大家成长,还会组织各种培训,逼着大家读书,做题,考证,做学习型组织。

为了给大家解闷,增强凝聚力,公司还会组织团建,组织年会,搞搞活动。

管理层还会常常与员工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但是收效,就不好说了。每个活动的背后,常常都有很多骚操作,有些时候事也做了,钱也花了,最后还是落得员工背后一顿骂。

今天就聊一聊组织希望团队成员成长,到底该怎么做合适。

有一次跟一个做管理的朋友聊到这个话题。

为什么团队里面大家都不爱读书,不爱学习,不爱上进呢?

作为教练:

我是这么问的,为什么大家要读书,要学习,要上进呢?

这个问题应该是第一次有人问。我朋友说,那肯定啊,为了个人的能力提升啊,个人发展啊,将来能够晋升,涨薪,能够有个更好的出路啊。

我又问了,能力提升我们不一定确定,但是读书了,个人发展你能保证么?晋升、涨薪,或者更好的出路,你都能保证么?这些事情的关联性到底有多大呢?

大家都是职场人,如果说有一件事情的概率最大,那就是攒足了经验和证书,立马跳槽到其他公司,应该是换取你刚才说的那些 涨薪,晋升,最好的方法吧?

说完这些话,对面就很沉默了。

同样的道理,公司请老师来培训技能,督促员工成长。常常换来两个结果。一个是怨声载道,另一个是离职跳槽。

结合到传统企业的数字化团队,这种情况会更明显。如果是,成天打杂,救火,做一些不知道有几个人会用的软件,在这种情况下,从成就感而言,同样是做软件开发,一个新兴的独角兽公司或者互联网大厂就相对来说就诱人多了。

大家都会想参与到一个大名鼎鼎的互联网产品里来,与IT行业里的大咖共事,要么做出一个像模像样的东西,要么学到更厉害的技能,或者,赚更多的钱。

这才是大家普遍心中对于成长的定义。

说了这么多,这些都不是组织能给的,或者组织不愿意给的。谁都希望团队成员留下来,老老实实沉下心来把手头上的工作做好,做精。公司花钱培养员工肯定不是为了让他跳槽的。

那么公司该怎么办呢?组织总是需要让自己的团队持续提升的。

该如何处理员工成长和组织稳定这个平衡呢?

这里是我的建议。

第一件事,保持一个可持续的工作节奏。

减少或者去掉强制性的学习任务和意义不大的负担。

如果大家潜意识里,已经建立起一种关联认识,认为学习,就是公司压榨员工的一种工具,那么无论何种学习都是会被抵制的。

如果,公司里的日常已经让员工苦不堪言,加班加点,这时候再提学习,大家肯定是力不从心的。

我曾经了解过一个团队,日常地让员工加班到晚上9、10点,

下班后要在一个题库里做题,做得快的可能半小时,做得慢的可能要2、3个小时。

这还没完呢,晚上还要打卡微信读书群,要摘抄精彩的段落,谈谈自己的心得,发群里。

哦,对了,每天还必须在12点之前提交日报。

就连路上的交通时间都还得打开电脑刷题或者读书打卡。

可想而知团队是多么痛苦不堪。

如果组织决定牺牲员工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去督促大家学习的话,注定是会失败的。

一个人如果拼到这份上去学习,那多半是铁了心,要离开现在的环境了。

所以,保持一个可持续的工作节奏,是学习的基础前提。


第二件事,建立起正确的成长模型。

之前我们提到,大部分人会认为,参与到一个大名鼎鼎的互联网产品,大公司里与行业大咖共事学习,赚更多的钱,这种叫做成长。这其实是一种原生态的成长模型。并不一定错,但是很片面。

一个公司里,应该有明确的成长模型,有的公司叫胜任力模型,但我更喜欢成长模型这种叫法,因为这是为了成长而定义的。它有两方面好处,一方面,团队更能够了解职场中可以成长的方向,另一方面,管理层也能够更直观地看到员工的成长。

这里我可以给出一个成长模型的例子:

  1. 组织影响力,员工是否对组织和组织内其他成员起到了正面作用,发扬组织文化,优化组织协作,帮助他人成长。

  2. 技能体系和应用,员工是否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够输出知识沉淀,并落地应用,带来价值。

  3. 提升企业竞争力,员工为了企业竞争力做出了哪些贡献,在项目中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或者在专业领域引领变革。

  4. 业务影响力,员工是否为用户带来真实价值,与客户保持沟通和信任,洞悉行业趋势,影响客户实现共赢。

这个简化版的成长模型列举了四个员工成长的维度,团队成员无论哪个维度有了进步,都是成长。并不是张口方法论,闭口大道理才是成长。所以当管理层在抱怨团队不思进取,不学习不成长的时候,可能自己也没想清楚,什么样才是成长。

就像一个班级里的孩子,有的天生喜欢数学,有人喜欢语文或者英语,不是每个人都要当科学家,也不是每个人都要当商界大亨。团队里也一样,我们会希望有人成为技术大拿,也会希望有人成为高情商的协调人,也会希望出现一些领域专家。

当我们光盯着某一个方面说一个人没成长的时候,可能他在其他方面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进步。

当我们把成长模型打开的时候,自然对于团队成员的成长,会更有一个更理性的认识。


第三件事,为成长设定双方预期。

在我经手的团队里,我常常对新人说这样一段话。

我不期望大家能够在这个团队里待上一辈子,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我希望大家能够在这里充实地度过起码2、3年以上的时间,如果时间更长当然更好,但是当决定要离开这里的时候,我会让大家拿着一份漂亮的简历离开。如果需要,我可以为你们背书,告诉其他公司你们在这里的出色表现。

成长的过程必须是双方的,

每个人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大致会有一个想法,对组织能够给的机会也会有期待。

同时,组织也对团队成员有期待,希望为组织排忧解难,做出贡献。

组织和个人都会找到一个默契点,符合双方的利益。

所以双方要尽可能明确,会有怎样的成长机会,对个人的职业发展会有怎样的培养,他将接触怎样的环境,面对怎样的挑战,会有怎样的同事。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个人有了预期,知道他将面临的挑战和未来,自然而然会努力学习必要的知识。

同样,组织也有预期,大致这个人的稳定期会有多长时间,相应的,会对他的工作和培养制定计划。

在实践中,如果个人不愿意对直接上级明说自己的预期,那么可以跟第三方的角色说,教练就是这样的角色。


第四件事,为成长制定反馈机制。

这里就要说到一个心理学的现象了,如果做一件事情,反馈环越短,激励或者惩罚的效果就越好,相反如果反馈环很长,可能大家都不会往心里去了。

举个例子,我对小孩说,好好学习,将来你就能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赚很多钱!孩子们压根没听进去。

但是我说,好好学习,下周单元测试考100分,马上就能获得同学们的尊重,获得老师的青睐,在班上特别有面子。如果下次单元测试考不好,大家都会心里瞧不起你。

孩子马上就明白要好好努力了。

如果团队个人的成长,能够很快获得验证和奖励,比如应用在项目上,很快就提升了用户体验,增进了客户关系。这就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说学习敏捷知识,眼下没有条件,只是未来在某一天项目可能用得上,那么即使敏捷是一个很好的东西,但是也不会有很大兴趣。

如何制定反馈机制就成了组织里面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真心希望团队成员成长的话,一个快速的反馈闭环就不可缺少。

制定一个小目标,表扬一个小进步,把成果跟客户宣讲,在企业内部通告一个成功的尝试,这些都是快速的反馈闭环。

实施反馈机制时,有两个坑需要避开,

  1. 不停地优化、修改。本来一个反馈环应该是快速的,但是有的领导喜欢发表意见,这里优化一下,那里再改改,拖来拖去把一件好事变成了烂尾工程,最后不了了之,都忘了最初只是制定一个小目标,取得一个小成就,结果啥成就感也没有。

  2. 应当避免直接跟指标和物质奖励挂钩,毕竟,学习成长是自己的事,荣誉就是很实在的奖励,个人影响力的建立也是奖励,学习到的技能也是自己的,这些都是自己该有的驱动力。度量指标和物质奖励就有点画蛇添足了,跟指标挂钩,物质挂钩,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综合下来,团队成员的成长机制中应该有这样几个环节,

  1. 建立可持续的工作节奏

  2. 建立正确的成长模型

  3. 为成长设立双方预期

  4. 为成长建立反馈机制

好了,今天系统地聊了聊团队成员成长的正确态度。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团队成员成长了,团队hold不hold得住。

尤其是传统企业的数字化团队,能够给到个人的天花板,够不够高,能不能给成员一个成长的空间,这对组织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希望管理层对团队成员提出学习进步这些要求的时候,也能够考虑一下组织自身的情况。

B站《老袁讲敏捷》视频同步更新,谢谢收看。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2NDY3Njk2OQ==&mid=2247483811&idx=1&sn=c1a5cdf4b05402c7cc5f62e944997807&chksm=ce64fca5f91375b32b1573d61bad395bb81d99b8c68b9a43d257919f6c0ee27d7b8ebc9674c5#rd

老袁: 敏捷转型咨询师、 Agile Coach、 作家。 B站Up主 《老袁讲敏捷》系列

39 篇文章
浏览 10.2K
加入社区微信群
与行业大咖零距离交流学习
软件研发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白皮书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