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敏捷本土化实施框架》原则其八:敏捷实践那么多,具体实施时我应该怎么用?

215 2023-08-14

我们之前已经分享了七条原则,剩下的五条原则,将要描述的是在实施操作层面,ALIF有哪些指导性建议原则。

今天要分享的第八条是:敏捷实施中需要融合多种方法论实践,不能囿于理论框架限制;但是需要固守敏捷思想的价值观。

大家都知道,敏捷方法是一个实践集。在敏捷本土化实施框架(ALIF)中的敏捷方法,是广义的敏捷。理论层面的敏捷、精益、DevOps等具有敏捷基因(关于敏捷基因的定义,请参看之前的系列文章)特质的方法理论都会囊括其中。那么面对如此众多的方法实践,在企业组织进行敏捷转型过程中,到底应该怎样选取使用?这对于大多数进行敏捷实施的初学者,可能都是要经历的挑战。如本文所示,第八条原则就进行了很好的解答。

第八条原则有几层含义,第一层是指敏捷实施中,我们的敏捷转型方案或者措施的确定应该是系统化的。ALIF强调敏捷转型要问题驱动,因此,首先我们要系统化分析待转型者(团队、产品、组织等)的问题痛点,并结合相关敏捷实践的应用领域,来进行敏捷转型方案措施的设计规划。因此,初学者在方案规划时,要打破既有敏捷实践的理论范围,要以解决问题为第一要素,来裁剪选择必要的敏捷实践。

比如在凌宇哥教练过的一个平台型产品团队中,就选择了SCRUM,精益Kanban,PI planning等多种敏捷方法论中的若干实践,这样组合成的“药方”,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第二层含义是指,随着企业中敏捷实施的趋势流行,很多企业都会实施敏捷。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产生如下误区:

误区:敏捷开发,就是什么都可以用,搞好团队就好了

敏捷方法在本土推广实施已经二十年左右,企业组织对敏捷的看法已经过了盲目期。已经从为了搞敏捷而敏捷,逐步回归到需要使用敏捷而敏捷。这是一个良性的现象。

但是,在敏捷实际实施中,有一些做法,却需要引人注意。我们在产研团队中推行敏捷,是为了让团队变得越来越好。而为了让团队变得越来越好,有多种方法实践可用,敏捷只是其中一种。但是,如果在使团队变得更好的过程中,使用了其他方法,却打着敏捷的旗号,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有如下一些实际场景:

1. 某团队使用其他方法,使团队获得了一定提升,但是却被宣传成敏捷方法,那么,可能会给其他团队和管理者造成对敏捷的认知误解,如果一直这样声称,会使组织对敏捷的理解产生偏差。

2. 某团队使用其他方法,没有产生效果,但是被宣传成使用的是敏捷方法,那么,团队和管理者会将改进失败的后果归结到敏捷方法上,这样,会对后续的敏捷实施产生一定的障碍。

产生这种误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是实施敏捷的人员没有深刻掌握理解敏捷方法。导致在进行所谓“敏捷转型”的过程中,变成了大杂烩。当然,如果大杂烩能够使团队获得提升,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但是还是要实事求是,如果使用的是敏捷方法,那就坦率承认。如果不是,也不要张冠李戴。

因此,对于广大敏捷实施者(敏捷教练、 敏捷项目经理、Scrum Master等),深刻掌握一些必要的敏捷实践理论,也是十分必要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够开好药方,才能够真正的做好敏捷实施。


王凌宇,《敏捷本土化实施框架》(ALIF)实践创建者,“组织敏捷转型周期”模型提出者

敏捷领域从业十余年,在通信、互联网、IT、游戏等行业推行各级敏捷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译著《敏捷软件开发:用户故事实战》《敏捷领导力:团队成长工具箱》

具有NPDP,PMI-ACP,DevOps Master,PMP认证

在TiD、敏捷之旅、DevOps社区峰会等业界会议担任演讲嘉宾

提供企业数字化转型敏捷规划实施、敏捷产品管理、敏捷创新项目管理、PMO等咨询培训服务(VX:W18612831768)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MDk4NjY5MQ==&mid=2247484274&idx=1&sn=f85acfdec8140e73fe210d726b626036&chksm=ebb1565edcc6df481ff479bd4c7e3bf50ca37f9ab5f22267974d549cc1856ab79505dcce50f8#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