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国企到底适不适合敏捷?

111 2024-01-05
本文2839字,阅读约需3分钟。
今天“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没有敏捷”这句话在某微信群一石激起千层浪,一顿唇枪舌战,好不热闹!作为曾经的某大型国企企业级敏捷教练团队负责人,我今天就来聊聊我对这个话题的看法,也非常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做进一步探讨。
首先我抛出我的观点:
任何企业都可以变得更加敏捷,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可以让企业变得更加敏捷一些”。而不是认为“敏捷要么是0,要么是1;要么有敏捷,要么没敏捷;要么能敏捷,要么不能敏捷;要么是敏捷,要么不是敏捷”。正像敏捷宣言联合作者Dave Thomas所说,“敏捷”应该是一个形容词,而不应该是一个名词!
因此,国企当然可以变得更敏捷!
然而,太多的人对国企敏捷有偏见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国企看起来有更加传统的民风,更加等级森严的科层,更加厚重的历史包袱,So what?
国企依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国企依然可以变得更加敏捷。别说是不同的企业类型之间,即使是同一种企业类型的不同企业之间,他们的起点不同,终点也不同。你要对国企说“就你这起点,想敏捷?还是算了吧!”是这样吗?
我来说说我曾经供职的这家国企的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点(当然,这不代表所有国企,毕竟也许这家国企是相对更加开放和优秀的):

国企领导很睿智、开放、务实

领导们非常愿意学习、接受和尝试新鲜事物,并且他们有大把的学习机会,他们定期或者按需请国内外顶尖的专家来做针对性的交流,并有大把的机会走出去,去国内其他企业,去国外实地考察。
他们的学习速度极快,领悟力超高,毕竟都是名校毕业,加上多年职场历练,广阔的视野,全局的系统化思维,触类旁通,一点就透,我们以为我们考了很多的证书、上了很多的课怎样怎样,领导和顶尖专家几句话的交流,最本质的东西就get到了,谁的效率更高?
我当时所在那届领导班子是我见过的最最务实的领导,只要我们说的有道理且可行,领导就愿意为敏捷开出绿色通道,单独搞一套规则出来,他们的开放也颠覆了我对传统国企的刻板认知,让我知道,我在国企里对能做的事情的想象力还不够!

国企的规则和制度,是劣势也是优势

一提到国企的规则和制度,很多人就头大,认为这会是敏捷路上一个非常大的障碍,毕竟敏捷崇尚自由嘛!然而也必须要承认,在规则和制度做主导的大环境下,更容易做系统化改进,因为对规则和制度的微调有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这比起那些没有章法、野蛮生长的企业来说,优势是明显的。

国企的敏捷更是持久战、巷战、地道战

很多小伙伴非常想看到的景象是,在一家企业做敏捷半年,整个企业就像是变形金刚一样,哐哐哐几下子就变成了心目中的样子。我们不可否认在一些由创始人强势主导的企业,我们能看到一些立竿见影、大刀阔斧的变革,气势恢宏,酣畅淋漓!
而国企不同,大多数国企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今天的现状,是企业多年发展形成的动态平衡,这个平衡由组织架构、人际关系、各种利益关系、各种权力的制衡,以及各种看得见看不见的东西共同作用。想要推动整个系统向前走,达成一个新的动态平衡谈何容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何况在这么复杂的系统中?
不容易就不做了?当然不是!不容易不等于不能!对于复杂的系统,我们没有能力去准确预测我们的行动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但我们可以用敏捷的思维不断尝试,以合适的时机和方式去尝试,去影响整个系统,然后根据得到的反馈去调整我们的下一步。
在国企,我们要学会见缝插针、软磨硬泡、润物细无声,很多时候要等到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机到了合适的位置才能够办成,我们要伺机而动,要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去影响!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领导的“借东风!”,连大领导都要想办法“借东风”而不是直接来、硬来,这就是领导的艺术,也是生存法则。你要办成事情,首先你要确保你活下来,而不是愣头青直接去送死。
所以,国企的敏捷,与其说是一个大的战役,不如说是持久战、巷战、地道战。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国企及国企敏捷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国企和国企敏捷。“国企吃穿不愁、国企大锅饭、国企没啥追求、国企不求上进”,这些刻板印象的存在不无道理,既然曾经存在过,就有合理性。
然而时代在变,看看各家国企的发展历程,有些国企也曾经在破产的边缘,也曾经过重组,死里逃生!未来更甚,哪家企业不顺应时代潮流,必将惨遭淘汰!君不见国资委要求“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打造创新型国企”,很多国企都在大政策下进行改革,纷纷成立旗下科创企业。这些改革,无疑为国企注入新的活力,在科创企业的带动下,国企将迎来更加深刻的变革。
“敏捷”这一新时代的主旋律,必将成为新型国企大步向前的不二之选。

敏捷教练不能妄自尊大,也不应妄自菲薄

很多敏捷教练有无法自拔的英雄情结,想凭一己之力,力推敏捷转型,成就一番事业,并将功劳都记在自己身上。我们真的不应该高估自己,我们面对一家庞大的企业,我们都只不过是催化剂,任何事情的达成,都是多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我们以为有些敏捷转型看似是敏捷教练的功劳,一推就成了,实际上我们忽略了其他太多的因素都已经准备好,就差敏捷教练这么一推了。
同时我们也要正视一点,就是各家企业的起点都是不同的,艰苦情况也是非常不同的,我们不能说这家企业适合敏捷,那家企业不适合。难道我们要等所有条件都具备,只差我们给团队开Scrum的四个会了吗?如果是这样,我们的价值何在?
任何起点的企业,都有资格变得更加敏捷,他们也能够变得更加敏捷,如何基于企业当前的起点,制定出可行的前进方案,并陪伴企业共同成长,是每一位敏捷教练或者具有敏捷思维的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对系统影响一点点儿,系统就不再是当初那个系统,系统哪怕能够变得更加敏捷一点点儿,那也是我们的胜利!每一次的进步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整个系统会有一个临界点,到了一个临界点,就会出现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让系统发生巨变,你期待这个时刻的到来吗?那就多一些耐心吧。

更加敏捷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难

更加敏捷,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难!看看敏捷宣言的12条原则,只要有一条做的比原来好一些,你就比原来更加敏捷,不是吗?
就拿第6条“最有效的、最高效的沟通方法是面对面的交谈”来说,你放下电子邮件、放下微信、放下电话,走到他的工位上三言两语可能就能把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解决了,这就比以前敏捷了不少!其他的11条,大家可以自行脑补。

写在最后

作为敏捷教练或者敏捷从业者,我们要坦然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每家企业都可以有不同类型的转型体验。
特别是在国企,敏捷转型的过程是可以细细品味的,对参与者都是全方位的提升,从细节到全局、从面对事到面对人、从硬技能到软技能、从有形的到无形的、从顺境到逆境、从服从权威到挑战权威等等。
总之,能在国企深度体验敏捷转型,是一位有追求的敏捷教练和敏捷从业者值得拥有的经历!

推荐阅读

终于有人把验收标准、验收测试和测试用例的关系说清楚了
如何对软件项目经理进行量化考核?
故事是不是拆得越细越好呢?
凭啥总逼我拆成小故事啊?
大多数人写用户故事的时机都是错的
团队级敏捷真的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天哪,你们的迭代竟然是这么玩的!
我也来聊聊传说中的敏捷和小瀑布
快速洞察敏捷研发团队状况之六脉神剑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jkwNzE4MA==&mid=2247484862&idx=1&sn=0b96d050db5a3b7266f09438b3eec049&chksm=ebd48bfddca302eb06574f023386a2b8bba040a9af64b308a3869054f0eb85b5deb39edcc12e#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