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SM到底能服务几个团队

288 2023-08-17

这是每个初步转型敏捷的公司都会问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提醒一下,“有效果才是最好的”这个至理名言,在这个问题,也是适用的。

没明白?没关系,坐下来,我们慢慢说。

缘何这是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存在,与SM 本身工作方式有关。去翻翻相关书籍,对于SM的输出都是言之不详。这与SM 本身的工作内容有关。按照SM是教练、团队保护者、引导者来看,SM 是很难有一个可以被认可的工作成果。在这种情况下,若是高层对于敏捷理解不到位,对SM 理解不到位,自然就会产生“SM 到底是干什么的?”好一点的团队明确知道SM 是团队促进者,但是也一定程度与原始PM 概念有重叠;差一点的直接把SM 作为团队服务员,尽做一些打杂的事儿。

在这种情况下,SM 就成了一个极度边缘的角色,甚至会让其他岗位的人兼任,比如PO、比如研发人员。如果团队此时拥有专职SM,自然会被问到“一个SM 能带几个团队呢?”。对,就是这么顺理成章。

敏捷成熟度与精力模型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还认真地画了一张模型图给大家演示SM需要的精力与团队敏捷度的关联,这张图可以与“情境领导”结合起来看,效果更佳。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将团队敏捷度作为横坐标,越往右边团队敏捷度越高;而SM 所需要投入的精力作为纵坐标,越往上所需要的精力越高。

这里有人肯定会问什么是团队敏捷度。这里我给出的定义是:团队对于敏捷的理解程度,以及在日常工作中按照敏捷的方式做事的能力。这里的团队包括了研发人员、SM与PO三种角色,并非单单指研发团队,这点需要严格注意。当前不少人对敏捷或者Scrum 的重点全部放到了研发团队和SM身上,而将PO 置之一旁。这绝对是有问题的。PO 作为需求的输入端,如果这端做不好,敏捷是无从谈起的。这是后话,有机会后面说。

而SM 投入的精力就比较好理解,即SM 需要投注的关注度以及引导团队、培训团队所需要消耗的时间。

图中的黑色实现部分为精力与团队敏捷度的关系图,从这个图中能看到,随着团队敏捷度的提升,SM 所需要消耗的精力是逐渐上升的;而到了一个点之后,精力会快速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图中有两条红色虚线和两条绿色虚线。这四条线将这个曲线的四个重要时间点做了标注,也是这张图的核心。

下面分别解释一下这几条曲线的含义:

  1. E1线:这条线标注出来的是项目早期,团队敏捷度较低时,SM 所需要投入的精力水平;
  2. E2线:这条线标注出来的是当团队敏捷度已经到了较高的程度时,SM 所需要投入的精力水平;从图中可以得知,E2线是低于E1线的,即所需精力是要低于初始状态
  3. M1线:M线与E线不同,为垂直线,代表的是团队某个时刻的敏捷度。M1与M2线,在跟黑色曲线重叠点中的高度是一样的,即不论团队处于M1还是M2,SM所需要的消耗的精力水平是一样的;
  4. M2线:同M1线。在团队敏捷度M1与M2之间,SM 消耗的精力水平没有规律。

结合上述几条线的含义,我们就可以对这张模型图进行一个完整的解读了。



SM 所需要消耗的精力与团队敏捷度有关。

在团队敏捷度较低时,SM 所需要消耗的精力较低。

随着团队敏捷度升高,SM 所需要消耗的精力会逐步上升,最终达到一个峰值。

在到达峰值后,会经过一段没有规律的变化时间(M1到M2之间的时间)。

在到达了另一个M2阶段后,SM 所需精力会快速下降,最终会降到比最初阶段消耗的精力还要少的状态。


为什么是这样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一开始消耗的精力是比较少的,对于一个敏捷成熟度不高的团队,SM 不会非常头疼么?

上面这个观点单独看来是对的,但是如果你放到敏捷转型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在转型初期,如图所示,团队敏捷成熟度是不够的,对SM 的认知也较大可能的停留在“监工”的层面,此时SM 的首要任务是获得团队信任。此时不适合、也不可以直接将各种敏捷流程全部推一遍,而是应该以理念灌输、观察以及少量的敏捷实践导入为主,辅以传统意义项目经理的职责,确保工作交付。此时并非SM 不想投入过多的精力,而是此时团队不能理解,SM 贸然投入精力,会适得其反。此时SM 与团队的关系依然区分“你”和“我”,处于E1的状态。



此时适合导入的实践包括站会、看板,不适合导入回顾会。此时对团队的指点也要极度慎重,不小心就会变成“指指点点”(研发的感觉)。


随着团队敏捷成熟度上升,以及对SM 的信任度的提升,SM 可以开始导入更多的敏捷实践,并且可以更加放开手脚的对团队进行引导和教育,而不用担心团队的不满或者反弹。此时SM 与团队的关系开始融洽。

而随着团队与SM关系升温的过程中,最终会达到顶点。这里的顶点并非单纯的SM与团队的默契度,也包含了SM 对团队的判断,即要根据不同团队选择适合当前团队的成熟度即可。但选择的原则是一致的:让团队可以在指导下或者SM 作为服务型领导的前提下,可以完成完整的敏捷研发流程,或者可以粗暴的认为是Scrum或者Kanban。此时处于M1点。



此时任何敏捷实践均可以导入,但是SM 的作用依然重要,即团队对SM 还有较大的依赖性,即此时SM 可以认为是团队的“实际上的领导者”。


随着团队的敏捷成熟度提升,SM 开始往幕后退,将确保流程的工作逐步移交给团队,即让团队变成流程守护者。这个过程中,SM 的精力主要会集中在如何教导团队去守护流程、促进合作,而不是亲自维护流程。在这个职责移交过程中,SM 的精力消耗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但是工作内容会逐渐变化。除了保护团队、解决障碍这部分工作依然存在且无法移交外,其余的工作内容将会从100%流程保证+0%的团队教练,逐步变成50%流程保证+50%团队教练,直到最后的0%流程保证+100%团队教练。至此,SM 彻底变形为团队保护者+团队教练的混合职责,而原先流程保证的工作,完全移交团队。此时处于M2点。



这个阶段SM 的工作将会大量使用引导、教练技术,工作难度会提升,但是工作内容会减少。因此SM 的精力理论上不会有明显变化,但是难度会明显提升。


最后随着SM 的工作内容转变完成,SM 工作量将会快速下降。此时下降的原因在于两点:1. 流程已经非常流畅,SM 不需要时时刻刻都盯着流程和团队 2. 能完成M2 的转变,代表着SM 与团队已经经历过非常多的事情,团队已经过了能快速改进的阶段,且团队内部的默契已经达成,甚至团队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过去需要SM 才能解决的问题。此时SM 过分干预已经不是那么必要,SM 此时更像是吉祥物+咨询师的存在,给与团队力量以及在团队有问题的时候挺身而出。

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当团队经过了这段时间的打磨,对SM的依赖必然会比团队最初的时候还要低,单纯从团队的磨合度就应该能得出这个结论,更何况在前面的几个时间点,我们还对团队进行了培训与引导,而这些培训与引导也包含了大量的团队关系、配合等内容。此时位于E2点。



此时的SM 安心做一个吉祥物+团队专属咨询师的混合角色就好了


引申出来的问题

既然SM 精力需要会如此降低,那是否可以降到极限?即将SM 精力降为0,本质上取消该组的SM。

这里的回答是:可以,但是有SM,团队会更加容易变得更好。

对此有疑问的各位,可以回头看一下SM的职责是什么?团队教练与障碍清除者。虽然在E2 点,团队的确是可以取代一部分的SM 职责,但是依然有部分工作是团队无法解决的,这部分工作主要集中在需要外部资源进入团队临时协助的时候。这点团队也能做,但是效率极低。

另外,反问一下,有了SM 会让团队更糟糕还是更好?回答一定是更好对不对?既然如此,一个消耗不了太多精力,又能给团队提供咨询,且能让团队变得更好的SM,你撤销的目的是什么呢?

有效果的才是最好的

OK,感谢您看到这里,看我絮絮叨叨说了那么多。其实上面的所有内容都没有直接回答本文开头的问题。原本上面的内容就不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的,因为那个问题在我看来其实很简单,但根据我一贯的习惯,我更喜欢将思考过程说出来,帮助大家去理解,并在自己的团队中进行自己的判断,毕竟敏捷本身就是一个“实践学科”,所以给答案不如给思考过程,你说是么?

毕竟如果SM 都不能起到效果,有没有SM 也不是很关键。而如果因为对SM 精力消耗曲线不理解而影响到SM 的效果,那岂不是很可惜?

能带几个团队?

你上面说了那么多,到底能带几个?

好吧好吧,我说我说。但是我依然要强调,这个数字每个团队都不一样,我只能给出我的个人判断。

一般来说,我不认为一个SM 可以带超过3个以上的团队,我个人比较喜欢一个SM带不超过2个团队,对于重点项目我喜欢一对一。

其实简单想一下,你就会发现,如果一个SM带3个团队,则光是站会的延续时间就要45分钟,最早的团队与最后一个开早会的团队的时间相差了30分钟,这30分钟是极有可能被浪费的,尤其是在团队的敏捷成熟度不足的情况下。

如果再思考一下其他几场会,你会发现SM 空余的时间已经不多,这其中再穿插培训、引导、教练、排除障碍等工作,SM 的工作强度会直线上升。这不论是对SM 还是团队,都是一种伤害。

所以,如果人手不是那么紧,这个数字可以在1-1.5之间摇摆,如果真的人手很紧,请选择2。如果一定要选择3,那么就做好招人的准备,否则随着团队敏捷成熟度提升,SM 工作量会崩。

当然也会有人说,那如果所有的团队成熟度都到了E2点,那么SM 岂不是就没事儿干了?工作量怎么办?这个问题说实话,我无法回答,因为这与公司的企业文化密切相关,也和公司如何看待员工的方式有关。因此我能回答的就是:如果可以,请培养一个新人SM,并代替原来SM ,将原来的SM 资源释放去其他初始团队。如果不想再增加新人的Head Count,那么也可以将SM 的职责指定给某个研发人员,然后把SM 资源释放去其他团队。

什么,你跟我说没有其他新的团队?那我还是建议不要再考虑SM的事情,而是去考虑一下公司业务与产品的事情比较好。毕竟团队交付能力再提升,却没有相应的有业务的人员配置,这还是比较可怕的。

写在最后

除了“能带几个团队?”这个小节外,都是我个人对于SM 工作量的思考,如果您对此有什么不同意见,请留言告诉我。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MTUzNTg1NQ==&mid=2247483722&idx=1&sn=e69d54043b67d6d22625aabc5e5ba3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