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练习三种心智,不要把自己蠢哭了

263 2023-08-31

嗨~你会把自己蠢哭吗?

有一本书就叫《是我把你蠢哭了吗》,书中献词很有意思:“谨献给每一个有脑子的人。要忍受这玩意儿可不容易,大家辛苦了。”

你来品品,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有太多书帮助你向上攀登,只有少数书帮你的大脑堵漏洞,修bug,帮助你守住你智力的“吃水线”。

所以,如果你不想开着“一艘漏水的船”去追求你的梦想的话,那么请你一定要看下去。


最近,有人发帖:45岁程序员,精通各种技术,却没有面试机会?”

看到这个标题你会怎么想?

前两天,我在微信群点赞了一个回答:

  • 先定义“精通”;
  • 80%的人都觉得自己是前20%的精通。

之所以点赞,是因为回答里提出了两个问题:

  1. 你是怎么知道自己精通技术的?
  2. 为什么多数人觉得自己是精通技术的少数?

这两个问题让我想到一个很好的解释——“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从而想到了《是我把你蠢哭了吗》这本书,于是有了我们今天的交流。


是45岁的不幸?还是达克效应?

“45岁……,精通……,却没有……?”

这样的问句想指向什么呢?

是45岁的不幸?

NO,年龄不背这口锅。

还是说45岁的人工作时间足以让技能精通?

NO,学一年用十年的人多得去。

那,“达克效应”呢?

“达克效应”取名自康奈尔大学的大卫·达宁(DavidDunning)与贾斯汀·克鲁格(Justin Kruger),启发他俩研究这一现象的是一篇离奇的抢劫报道。

该报道说,有一个人把柠檬汁糊了满脸,然后就去银行。在摄像头下,他既不带头套,也不做任何的掩饰,抢完银行回到家里,警察立马就找上门了。

他看见警察他很奇怪,你们怎么知道是我呢?

警察告诉他银行的监控录像拍到他了。

这个回答让他既纳闷又气愤,因为他相信柠檬汁即然可以当隐形墨水用,那么涂到脸上后就不应该被摄像头拍出来啊。

啊~这?

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吃惊?

邓宁和克鲁格除了吃惊之外,他们组织了各种测试,让参与者评估自己的成绩。他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实际成绩越低的人自我评价就越高,实际成绩高的人反而觉得自己做得不怎么样。

通过多次测试研究,他们发现人们在开始学习新技能时,无论是吹长笛、骑马、冥想、滑雪或其他技能,人性当中总有一部分认为精通这项技艺很简单。最后,他们把研究结果发表在1999年12月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文中有一句话:“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带来自信。”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常讲的:无知者无畏。

如果有兴趣,你可以看看下图的演示。

当你了解“达克效应”后,然后呢?

当你熟悉了“达克效应”后,最大的价值就是你知道了有一种阶段认知是愚蠢的,并非常不想出现在自己的身上。

但是,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验:今天的“知道了”犹如过眼云烟,马上的练习或分享才有“我能用”的价值。

记得要记得应用新知是一种意识练习,往往通过自我发问强化。

所以,请允许我帮你提一个问题:

你要怎样做,才能用“达克效应”帮助自己成长呢?

(如果你想练习,请在此处停留10秒钟,可以强化自己的应用意识)

首先,我们可以回顾下“达克效应”的图,看看我们可以怎么用?

  1. 在“新手期”如何帮助自己保持警觉,避免自己站在“愚昧山丘”上把未来的自己蠢哭;

  2. “逐渐上手”时,请别被出现的各种糟透了的事件烦心,毕竟你要成长就要度过这一关口;

  3. 你成为“专家”时,你知道自己对什么是有把握的,你开始突破一个个你技能应用的舒适圈,这时你需要的是“不要迷恋自己。”

  4. 当你成为“大师”时,我猜,你会把注意力时时放在一个个复杂系统中去感知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边界,从而会深深体悟到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的感受。

其次,要应用,就要有应用的心智。应用的心智不在知道,而是在能用到。


练习三种心智

第一种心智:以「不知」作立场,迈过愚昧山丘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道德经》

“知不知”和“不知知”都有一个重复的词语——「不知」,用「不知」来保持“”(高明)的状态,而把「不知」当成“知”就是有“病”(缺点)了。

「不知」是“老子”应变的策略,更是“老子”分享的一种自我认知的“心智”。

在西方,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东西文化的两位大师在自我认知上有惊人的一致观点,并广为流传。这说明即使 你不是大师,也可以先具有「不知」的心智。

接下来,你可以给自己三连发问,强化以「不知」为立场的心智:

  1. 探索领域:为什么我掌握的知识/技能不是唯一的?

    比如,为什么乒乓球世界冠军的风格总是在变化?

  2. 觉察边界:我能在多少种情况下能应用好我的知识/技能?

    比如,在空间站做同一个实验会带来不同的结论。

  3. 探寻不知:假如一位大师带我成长,她/他将怎样来指导我?

    比如,不同的足球教练带同一个球队会有不同的效果。

第二种心智:以「好奇」当动力,跳出崩溃谷底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志向是最好的导航,好奇是前行的动力。

人的第一个好奇高峰期在4~6岁,人的第二个好奇高峰期在拥有持久的志趣时。

当你保持一颗要成长的初心时,有多少的“不知道”,就会有多少的好奇。

同样,我帮你整理了三个「好奇」的心智练习,供你体验:

  1. 好奇过程:我是怎样理解自己(他人)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

    比如,同样的经历,每个人的复盘都会不同。

  2. 好奇互动:我和他人的互动将会发生什么?

    比如,在同一个话题下,你和同一个人互动两次可能得到的东西完全不同。

  3. 好奇变化:正在变化的什么将帮助我更好地成长?

    比如,疫情的动态清零让你的认知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三种心智:以「谦逊」为态度,联结更大的世界

好奇时,你心中没有答案,你不会先入为主,你的注意会放在你渴望答案的方向,你会自然流露出谦逊的态度。

谦逊二字,是一种互动的空间。

谦,谦虚,是一份让他人能轻松的、自在的、投入的空间。

逊,逊色,在和他人的世界互动中,你肯定是逊色于他人。

谦逊的态度,就是在营造一份开放的、灵活的、深度联结的场域。

我帮你整理的「谦逊」的三个心智练习如下,如果好用,你可以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1. 鼓励他人分享:我要怎么互动,别人更愿意分享?

    比如,如果孩子会教给你重要的东西,你会怎样和他互动?

  2. 主动分享「学-想-做」:我在互动中学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准备做什么?

    比如,你看完这篇文字后,你会出一份怎样的「学-想-做」?

  3. 激发自己行动:这次互动,将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

    比如,你回顾下你的某种技能是怎样通过互动精进的?

小结

1、不要随便说自己精通什么,因为你并不想把做自己蠢哭;

2、了解了什么是“达克效应”,知道四个阶段,三种起伏有什么不同;

3、三种心智练习对应“达克效应”的三次起伏:愚昧山丘、崩溃谷底、谦逊的世界;

4、三种心智的三组发问练习是按序号一一对应的。

PS:本文内容参考了:《是我把你蠢哭了吗?》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Njc4MDQyMQ==&mid=2247487614&idx=1&sn=3832344feac0ab2db980ae670147ef2e&chksm=ecbe4794dbc9ce82218fa99be374416bb0db6e0855197b5f024511de8b48913dcbe7d4e1fc25#rd